【原創】2017-06-20 心聯心“魚兒小組”~解疑釋惑~鄧光輝
一則帖子引發的痛點
? ? ? “哎,越大越難教,她做點作業要我的命,邊做邊哭,哭到現在,做也沒做幾道題,做做就趴在桌子說累了要休息,跑了N次廁所,你說她一句,她還十句,怎么辦?還浪費我請她吃了頓大餐,結果回來的表現還不如之前,應該請她吃頓?;睿峙滤R子大打不過她......求助?。?!”
? ? ? 許多家長也曾遇到類似抓狂的情形,盡管表現相同,但原因可能各不一樣。以下就四種常見而難處理的類型做深入剖析(挫敗型孩子+無助型父母,失調型孩子+焦慮型父母,壞習慣孩子+抓狂型父母,對抗型孩子+壓制型父母),并提供可操作的解決方案。
1.特征
? ? ? 孩子表現為對某門劣勢科目作業拖沓、抗拒和低效率,嚴重者可能出現泛化的厭學情緒,不愿甚至不做作業。父母軟硬兼施,卻毫無成效,焦躁不安,常常在絕望和希望中掙扎。
2.原因
? ? ? “追求成功感,逃避失敗感”是人性的基本規律,越是年齡小的孩子,越難以像成人那樣可以通過意志力為克服失敗感而努力為之。如果孩子在某門功課上自我感覺不好,考試成績差,作業做不出來,往往在學校受到任課老師的批評、指責或忽視,在家得不到父母的表揚,逐漸地孩子會產生對這門功課的強烈挫敗感。結果一做作業,孩子心中會自動地誘發出這種挫敗感,它就像有一堵無形的墻阻隔在孩子和作業之間,導致孩子作業抗拒、拖沓和消極怠工等,而這些行為又會觸動父母敏感的神經(因為父母知道,功課越不好就要越努力),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胡蘿卜和大棒毫無章法地隨著自己焦躁的情緒肆意揮灑,殊不知這如同傷口上撒鹽,讓孩子原本挫敗的心雪上加霜。于是產生惡性循環,孩子越來越無助,家長越來越絕望。
3.關鍵
? ? ? 關鍵點在于化解堵在孩子和作業之間的那堵墻——失敗感。同時要求父母要有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溫暖、堅持、耐心和智慧。(感覺難嗎?說難不難,説易不易!)
4.方案
(1)用“成功感”擠走“失敗感”
? ? ? 如果把“失敗感”比作瓶子中的水,那么“成功感”就是一顆顆小石頭,每天放幾顆,失敗感就被擠走了。
? ? ? 什么是“成功感”?許多家長認為,成績好了,不就有成功感了嗎!如果你也如此認為,那你立馬陷入了“兩難困境”:成績好的前提是孩子必須努力做好每天的作業(甚至還要多做),而孩子心甘情愿做好每天的作業的動力往往又來自成績好所帶來的激勵。所以這種以“結果導向的成功感”只會讓孩子更挫敗。我曾經咨詢一個英語恐懼癥的高中生,她說過一件對她影響很大的事:
? ? ? 我從外地轉學到上海,因為英語跟不上,媽媽給我找了一位家教,半年下來,我終于期末考試及格了,考了68分。我非常高興地回家告訴媽媽,結果媽媽嘆了口氣,“怎么還只考了68分啊,應該考86分才對呀”。媽媽的回答就像一盆涼水,把我成功的喜悅瞬間澆滅。
? ? ? 這就是以“結果導向的成功感”所帶來的惡果。上課時,許多家長覺得不能這么說,那應該怎么說呢?結果大多數家長告訴我應該這樣說:
? ? ? “我很高興,你進步很大,說明你還可以做得更好!”。
? ? “我很高興,你進步很大,如果你把單詞量提高點,你成績會更好”
? ? ? 你覺得這樣說可以嗎?其實這同樣是隱形的“結果導向的成功感”,當說“你還可以做得更好”,言外之意是你還不滿意,沒達到你的期待,孩子很聰明也很敏感?!敖Y果導向的成功感”只是你和孩子的詩與遠方,是期待和結局。父母只有把以“結果導向的成功感”轉變為以“過程導向的成功感”,才能自然而然地實現你的期待。
? ? ? “過程導向的成功感”概念的提出,最初源自于我與孩子一段煎熬的經歷。
? ? ? 我孩子初中二年級下學期時,數學特別糟糕,他很焦慮,其他科目成績也因此下降了。每天他把數學作業放到最后,拖拖沓沓到十一點半,還未做完,臉上掛著的是焦慮、厭惡,甚至憤怒。那種煎熬讓我很心疼,當時我感到無助的他需要支撐。我跟他說:“我和你一起努力吧,我們別去關注數學考試成績如何,只需做好每天的每道數學題?!泵刻煳叶及阉臄祵W作業復印一張,我坐在他的對面一塊做。當他做出一道簡單的數學題時,臉上會輕松很多;當作出一道中等的數學題時,臉上會明顯洋溢一種喜悅感;當一起討論一道題時,過去的抗拒消失了。就在那時,我突然感悟到“成功感”也可以如此輕易到來,做出一道題的滿足感,不就是一種成功感嗎!它如同那顆小石頭,每天幾顆,積少成多,就會把“失敗感”徹底擠走?!蟾?個月后,一次數學課堂測驗他考了第8名,孩子臉上洋溢著的那種幸福感我至今仍記憶猶新,我也很高興,因為孩子做數學作業的那種惡性循環就在那一刻嘎然而止,自此他走上良性循環。……1年后的中考,他從全年級二百多名一路披荊斬棘殺入前二十名,成為他所在的學校那年中考最大的一匹黑馬。這個結局盡管并非我們曾經期待過的,確是必然的!走好了每一步,自然有可能達到更高的地方。
? ? ? 什么是“過程導向的成功感”?對此我給出了這樣的定義:在學習的過程中所體會的滿足感和愉悅感。過程導向的成功感以是掌握為取向,不以結果為取向;它既包括在解決問題中所產生的一種內在滿足感,也包括來自外在認可所獲得的愉悅感。要幫助孩子在作業時收獲以過程導向的成功感,家長需要做到如下三點:
? ? ? ①放下目標。這是首要的條件,只有放下目標,你才能以平和的情緒、共情的心態對待孩子。家長之所以對孩子作業拖沓抗拒充滿焦慮,是因為你看到孩子的作業行為達不到你內設的要求和標準,往往不是警示,就是指責。你就像一位檢查衛生的老師,按標準給孩子不停的打分,看不到孩子的一丁點進步。
? ? ? ②挖掘進步。為什么用挖掘,而不用發現,因為這種類型的孩子由于成績不好已積累了太多的挫敗感,他們太需要成功感和鼓勵。作為家長可以采用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小步子漸進原則”,設置孩子伸手可得的系列小目標,例如孩子討厭英語,不愿背單詞,今天老師要求背10個單詞,你打死他也不愿背,怎么辦?你可以與孩子商量背3個單詞可以嗎?你還可以把一學期的單詞分解開來,每天背幾個?!绻议L有平和的心態,就一定能根據孩子的特點找到方法。找不到方法的原因,往往是焦慮和無助蒙蔽了家長智慧的心。不過要特別記住,孩子有了一丁點進步,就要及時給予真誠的認可。
? ? ? ③溫暖陪伴。有人說做作業是孩子自己的事,讓他學會自己承擔責任。如果父母過去一直堅持這樣,孩子就不會出現這種狀況。對待挫敗型孩子,我個人認為必須予以溫暖陪伴,至少直到孩子走出挫敗形成的惡性循環,讓他自主學習不是當務之急。所謂溫暖陪伴,是指在陪伴孩子一起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細心地觀察和尋找孩子的變化和進步,隨時給予積極的關注,如表達欣慰、認可和贊揚等。例如在陪伴孩子那段艱難時期,我常常會說“看到你緊鎖的眉頭舒展了,我很開心”,“不錯,解題思路很清晰”,“今天速度提高了,太好了”,“你能堅持把這道題搞懂,我很欣慰”。溫暖的陪伴就像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悄悄地澆灌著孩子潛藏在心底的自信種子。
(2)用“外在激勵”抑制“失敗感”
? ? ? 這是大多數家長采用的方法,但實際效果差異很大,成功者有之,失敗者大有人在,為什么?我先講講該法的作用路徑:外在的激勵(諸如你做到了什么…,我給買什么…或讓你玩什么…之類)僅僅只能暫時激發起孩子做好作業的動力,動力強了,可以間接提升孩子的意志力,從而去壓制作業中挫敗感。因此外在激勵法是否有效依賴以下三個條件:①外在激勵物對孩子的吸引力;②外在激勵持續的時間;③孩子對獲得獎勵的可能性評估。如果家長使用外在激勵法,可按照以上3條進行設計。但外在激勵法有明顯的局限性,下面以一位母親曾向我講過運用此法失敗的例子加以說明。
? ? ? 她的孩子非常喜歡軍事模型,她跟孩子說,如果每天認真完成作業,訂正錯題,并做少量補充題,堅持10天,就給他買一個“遼寧艦”航母模型。孩子立馬興奮了,第一天孩子的表現還算可以,但一天不如一天,沒堅持到第4天,孩子又恢復原樣,對媽媽說:“我不要了,行不!”。
? ? ? 想當初,我們小時候為了一個新書包,拼命學習半年?,F在的孩子生活條件優越,父母寵愛,要什么給什么,要想找一個能吸引他們的東西就不容易了,更不要說能持續很長時間,如果孩子本身缺乏意志力,再加上做作業時強烈挫敗感的阻力,他們很快就會清楚,獎勵只不過是驢頭前掛著一塊肉,看得見卻吃不到,立馬偃旗息鼓,讓家長很無奈。
? ? ? 因此,用外在激勵抑制失敗感,僅僅是一個輔助方法,其作用就像在水中丟下一個石子,可以短暫激起一些浪花,但難以持續。
(3)用“堅定而溫暖的管教”化解“失敗感”
? ? ? 俗話說:一個杯子碰不響,兩個杯子叮當。當父母被孩子作業拖沓困擾時,想著的常常是用哪種方法去對付孩子,卻很少會反思自己的教養行為。其實,父母的教養方式才是導致孩子不良行為的根本原因。
? ? ? 心理學對父母的教養方式有許多研究,最有名的是戴安娜?鮑姆林德把教養方式分為權威型、專制型、放縱型和忽視型。由于每種理論都無法涵蓋所有的教養方式,我選擇采用自己的劃分來說明我的觀點。
? ? ? 我個人把教養方式按季節形象劃分為四季型。
? ? ? 春天型: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如同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堅定溫暖,既始終保持對孩子積極的關注,同時又堅守自己底線。
? ? ? 夏天型: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如同夏天的天氣,多變而充滿矛盾,好時溺愛無比,糟糕時暴風驟雨。大多數溺愛型或放縱型屬于此類,因為純粹的溺愛或放縱在實際生活中很少見。
? ? ? 秋天型: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如同秋風掃落葉般嚴厲,只有規矩,沒有選擇和自由。這種類型相當于專制型。
? ? ? 冬天型: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如同冬天般冷漠,既缺乏愛和積極反應,又缺少行為方面的要求和控制。這種類型相當于忽視型。
? ? ? 在生活中最常見的是夏天型和秋天型,由于秋天型父母教養嚴格而專制,一般會引發兒童的順從,孩子很少會出現作業拖沓抗拒現象。夏天型父母的教養方式則充滿矛盾,她們大多數時候寵著孩子,但也容易被孩子的不良行為激惹,變得急躁而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和行為,這種多變而不穩定的風格導致她們對孩子缺乏權威和約束力。在作業拖沓抗拒的孩子旁邊,見得最多的就是夏天型父母。夏天型教養風格比較容易向春天型和秋天型兩種風格轉變,減少溺愛,堅守底線,就是春天型。增加嚴厲,嚴格標準,就是秋天型。顯然,在面對挫敗型孩子時,春天型教養方式是父母最佳的選擇。
? ? ? 如何轉變為春天型教養方式,我認為需要家長做到如下幾點:
? ? ? ①換位思考。面對挫敗型孩子,家長最需要的是換位思考(共情),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家長就能對孩子的困境感同身受:
? ? ? 孩子不停地找東西吃,上廁所,其實不是偷懶,而是焦慮。
? ? ? ? 孩子看著作業發呆,眼神呆滯,其實不是注意力分散,而是無助。
? ? ? ? 孩子不愿意做作業,其實他內心并不愿意與你對抗,而是他無法阻止挫敗感涌上心頭。
……
? ? ? 也許,許多家長會說,你這是躺著說話不腰痛。曾經,我與孩子也有過一段這樣的時期,最初,我也指責過他上課沒有認真聽講,也因為他連簡單的數學題不會做而憤怒,直到有一天,看到他面對數學作業的痛苦表情,我才幡然悔悟,我之所以指責是無法容忍他是如此的笨,我之所以憤怒是擔心他這樣下去,前途何在,我的面子何在。那一刻,我終于明白是我的期待阻擾了我平和地對待他,他身處泥潭,需要我伸出溫暖的手。我咨詢時為什么能設身處地,共情來訪者,因為我沒有預設的期待和結局,而面對孩子,我卻有!
? ? ? ②溫暖陪伴。參見“過程導向的成功感”部分。
? ? ? ③堅守底線。有人說,父母的愛,可以沒有條件,但是一定要有原則。面對挫敗型孩子,我想把“堅持原則”改為“堅守底線”,因為無助型父母內心的原則太多,這些原則是以父母的預期為參照系而設立的,不是基于孩子現有的可能性。所謂底線,是以孩子為中心,在評估孩子現有可能性的基礎上,孩子可以遵守或實現的基本原則。比如“我可以不在乎你每天能做多少題目,但我在乎你是否能把每做過題搞懂”,“你每天搞懂1道錯題,這是我的底線”。是底線,父母就要堅定地告訴他,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余地。隨著孩子的進步,你的底線可以逐步提高,孩子因為體驗到成功感,自然會接受。
? ? ? ④有效方法。心理學中的計劃行為理論告訴我們,孩子有了改變的態度,父母給予了溫暖的陪伴,有時還不足以促成實際的行為,還需要父母提供或幫助孩子尋找到有效的路徑。尤其是挫敗型孩子,某門功課基礎差,積累的漏洞太多,需要父母想辦法幫助孩子彌補知識上缺陷。想當初,我是陪著孩子一道一道數學題做過來的,誰讓我們攤上了世界上最難的職業——為人父母呢!現回首,盡管因為我沒有在孩子小時候就采用“堅定而溫暖的管教”,讓我過了一段煎熬的日子,但正是我與孩子共同走過的這段日子,我收獲了至今還保持的良好親子關系,也讓我對許多心理學的理論有了更深的理解。
? ? ? 以上便是對“堅定而溫暖的管教”的解釋。改變不良的教養方式,獲益的不只是孩子,父母也收獲了成長。
? ? ? 這篇文章不僅是寫給因為孩子作業拖沓而抓狂的家長,也是獻給那些因孩子學習和行為而困惱的所有父母。愿你們有所啟發和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