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23星期四,今天活動的主要是行程是參訪慈濟的環保中心和慈濟醫院。一大早6:30,我們按昨天分好的車次登車出發。
今天的早餐和昨天不同,是油條+面餅+臺灣飯團,另配一個豆漿。臺灣口味的飯團是第一次吃,外面用透明膠包著,里面大米飯包著香味油條,確實別有風味!
8點鐘來到臺北的慈濟雙和聯絡處,慈濟是證嚴法師開創的全球最大的佛教慈善機構。這里有整套慈濟的文化體驗。
一下車就有大隊的慈濟義工統一西式禮服,排隊歡迎我們的到來!走進建筑內,每處轉彎拐角都有義工微笑導引,義工個個都會流利英語,但見到華人又講國語,總體上熱情得讓人感覺倍受尊重。
進到雙和聯絡處,先在演播廳集中,主持人致歡迎辭,并看了一段介紹慈濟環保理念的視頻。
看完視頻,我們隨即參觀雙和聯絡處的環保教育站。這個環保站實際是一個垃圾回收和分撿站。
臺灣有垃圾回收的體系,一些有回收價值的垃圾經過分撿后,可以賣給回收單位,經過處理再循環利用。臺灣逐漸步入老齡社會,子女要工作無法陪伴,許多老人都是獨居。慈濟在社區里啟動垃圾回收,回收來的垃圾發動老人家來做義工進行分撿。
老人來做義工分撿垃圾,慈濟供給午餐,老人們在這里有老年的同伴可以相處,不會孤獨,又能做對社會有益的事,這樣的老年生活非常充實!另外,讓他們每天都動手做事,也防止他們過快地衰老。
男性分拆電器,女性分撿書籍瓶罐紙張,老年人在這里找到了晚年生命的價值,也有了歸屬感。有憂郁癥的老人來到這會很快開朗起來,能減少老人的自殺!
老人在這個系統中不只是干活而已,還有許多的團體活動,比如說讀書會,慶生會,佛教活動等等,豐富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當老年人得佛教的滋養照顧,他們的子女自然感恩,也自然而然地會友持佛教和慈濟的事業。
老人家分撿的垃圾賣到回收站,所得的錢可以貼補慈濟事業的運作,可謂良性循環,可持續發展。
這樣一種環保系統的設計,對社會凈化了環境,使垃圾更好得到處理;對老年人進行了有效的關懷,解決了老齡化社會許多現實的問題;對佛教起到非常好的弘傳作用,這種方式讓民眾更容易親近佛教,并產生好的印象。這是一舉三得利人利已的創舉。
慈濟倡導的“老來有三好”理念:1經驗豐富好。2健康長壽好。3走入社會當志工好。這個理念配合上慈濟的慈善體系,使許多老人能發揮光熱,找到退休之后的價值感!所以慈濟的群眾基礎好從這里可初見原由!
在慈濟雙和聯絡處,休息時間上了一趟WC,我發現慈濟的廁所都特別講究。首先是外面的入口,因為怕廁所的入口直對外面大廳,于是放置了屏風,擺上盆景,于是廁所門口也變了一道景致!然后進到里間,一進門便擺放一個鞋柜,讓如廁的人可以換鞋,因為進出都要換鞋,廁所地面自然干凈得很。要觀察一個地方,可以重點看它的廁所,這個廁所是個五星級的廁所,則這個單位或機構絕對不是等閑之輩!
茶歇早已準備好了,桌椅擺放齊整,點心小吃擺盤也很精美。處處可見用心!
幾位慈濟義工陪我們吃點心聊天,我們也向他們深入了解了慈濟的理念和運作。從交流中也隨處能感受到他們以能做慈濟的義工為榮為傲。
生活組的義工在餐廳里忙前忙后,但都非常高效有序。強大的接待能力讓我們嘆服。
會務組的義工許多都是老人家,但是能操流利英語。穿上職業裝,個個昂首挺胸!他們在這個平臺找到了晚年的價值和尊嚴!
上午10點我們出發往下一站,在臺灣的活動,時間都是非常準確!
當我們上車準備出發,慈濟的義工列隊歡送我們,他們一直招手目送我們離去,待客的熱情讓人暖心!
汽車一路向前,看到有大大小小許多檳榔店,好像每隔不遠就有一間。臺灣人喜歡吃檳榔,所以檳榔店多,這個在內地不多見。
車開在臺北街頭,讓我想起以前聽過迪克牛仔唱的《忠孝東路走九遍》的歌,沒想到真的身臨其境。汽車開到慈濟醫院了!
考察慈濟醫院,讓我們實地了解佛教的精神如何落地,如何與醫療無縫對接。這方面慈濟走在領先地位。
一進門,慈濟義工的強烈熱情又再一波襲來!走入大門,迎面正中一幅佛教主題畫像。雖是佛教主題畫,但又有濃厚的歐洲文藝復興宗教畫的感覺。但是醫院能讓信仰進來,這也是一種社會體制寬容的表現!
我們依例仍先到大會議廳,慈濟義工細心做座位的引導入席。
慈濟醫院院長趙有誠致歡迎辭!我第一次見臺灣醫生的白大褂,非常有質感,是用西裝面料做成的,只是顏色為白色而已,所以給人一種厚重感。內地醫生的白大褂一般好像就是用單層的白布做成,略顯輕薄。
歡迎辭不長,然后馬上進行大合影,過也是本次入世佛教的第一次正式合影!
合影之后我們看一個介紹慈濟醫院的視頻,然后入世佛教的主席泰國的蕭素樂長老講話。
時間來到正午,我們被安排在醫院里一個會議斤吃午餐。進到會議廳,便當已經整齊放好,西餐斤風格,但食盒內放的是可口的中餐。中西文化在慈濟能很好地融合可見一斑,這是他們能走向國際的內因。
我們就餐其間,醫院的義工正裝為我們服務!
吃過午餐,開始下午的參觀。走到醫院里,感覺不像醫院,隨處有休閑的地方,象酒店的大堂一角。
從三樓往下看,二樓露臺擺著一架鋼琴,待醫待診的人坐在下邊聽琴師彈奏。而一樓則是充滿濃郁西式教堂氣氛的慈濟靜思堂,只不過上首位置供奉佛像而非基督十字架。病人在身心苦楚時,可以到靜思堂里面膜拜祈禱,這對康復是有好處的,而這樣的地方,很難想象醫患會尖銳地對立。
從慈濟靜思堂的圣像設計以及他們主持人的傳教式表達,無處不透著圣方濟各的風格。可見慈濟是走了洋為中用的路線的。
隨后我們參觀一個大愛感恩科技的門店,這個門店設在醫院里,里面所有產品,都是環保回收的垃圾經過處理,資源再生利用做成的,也是慈濟的產業。產品很多,有包包,衣服,帽子到各式用具,林嵐滿目!這從另一側面在印證慈濟的環保理念好!
從大愛店出來,又參觀“靜思書軒”,也即醫院里的一個書店,里面有各種佛教書籍,以證嚴法師的各種著作為主。內部連通一個咖啡廳,在醫院候診的人可以來這里點上一杯飲品,靜靜地看書等候。
過道里有一幅醫院里活動安排時間表,細看他們的活動,不只是健康的主題,還有親子、心靈、養生、佛法等內容!
進入靜思堂參觀,感受中西結合,基督教與佛教融合的感覺!
教堂的座椅略加改造,成為可供跪拜的結構,聽說慈濟是申請了專利的。
慈濟醫院里竟然有一條美食街,這樣來看病的人就餐時間就可以在醫院里吃飯了!而因為是佛教醫院,所以美食街的食品都是素食,這也讓病院多了一份不殺生的和諧。
午餐后回到會議大斤,醫院負責人讓我們問答交流,氣氛非常好。
問答交流結束,我們即將離開,醫院為我們每人送上一份禮物,即是由慈濟的大愛科技做的回收資源再生的“暖心”圍巾!
當我們走出醫院大門,再一次接受慈濟義工的熱情相送!
趙院長親自在門口恭送,處處可見慈濟人的謙恭。
義工們不停朝我們汽車招手送別,這種待遇仿佛讓我體驗了一把當朝鮮最高領導人的滋味!
醫院的負責人再再相送!總結慈濟的觀感,他們諸多優點給我印象深刻,值得學習!但是,靜思室里所設佛像遠看是佛,近看則臉型極有證嚴法師的特征,別外慈濟醫院入門主墻上的佛陀探病畫里的人物均畫成比丘尼形貌,為首者酷似證嚴法師,更主要的是頭上加上了背光。證嚴法師的功德自然有目共睹,但這種暗示與造神的做法,反映出一種全能自戀,我是有所保留的!
齋明寺有170左右歷史,圣嚴法師接任第七任主持后,其成為法鼓山的下院。法鼓山在舊寺基礎上于后庭加建現代化禪修中心。
舊寺仍是傳統殿宇建筑,但移步到后庭,即耳目一新。新式禪堂如法鼓山一脈相承的雄渾,又仍以清水磨為色彩基調。前庭有大片綠地為明堂,閑靜空曠!
走廊支柱節節隔斷,簡潔通透又不失視覺上的移步換景。
禪堂內上首只供西方三圣,其它開闊空間不設雜具,可打坐,可開法會。這樣的規劃設計需要有一定的膽魄,因為千年中式佛教建筑的傳統不是這樣。也只有臺灣這種即中又西還親東洋的特殊地方,才能誕生這樣的開創!
離開齋明寺,今天最后一站來游覽大溪老街。大溪這條步行街緊靠大溪,故而得名。
逛大溪老街,很多人都去購物了,畢竟我們這次出來路資不多,不敢亂花錢。一位跟車義工看出我們的囧相,于是好心請我們吃了一份黃大目素豆干。
走完大溪老街,我們于傍晚登車返程,一天的行程在此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