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北京地鐵10號線上發生了這樣一件事。
一大媽在地鐵上面看見一個cosplay女孩,開口大聲進行教育。
穿得這么少這么暴露,浪給誰看啊! ? ? ? ? ? ? ?
?我孫女就是學你這個樣子都不學習了,作業都不寫了。都是你們這些人害的!
全程大媽言辭激烈,不客氣。女孩很克制,保持禮貌,沒有吵鬧,并且耐心進行解釋。
現場情況被拍了下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找視頻看下。
對于大媽和cosplay女孩的評論,網上討論的很激烈,基本分兩派:
一派是認為大媽多管閑事,女孩裝扮什么樣子是自己的自由,況且女孩并沒有做出什么不合適的地方。
另一派認為大媽教育女孩也是出于好心,現在社會人心浮躁,歲數大的人看不過去很正常。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認知,不同環境下的人看待這件事的看法肯定是不會同意的。
我們今天在這里不討論誰對誰錯的問題,我談下我從這件事情中看到的兩個問題:
1、給別人提意見的正確姿勢是什么?
2、老人應不應該被尊敬
給別人提意見的正確姿勢是什么?
別人不問,你先別說。
有三個原因:
1、我們在對方心里還不具備指導對方的資格
2、尊重對方的選擇權
3、我們無法代替別人判斷對錯
我們在對方心里還不具備指導對方的資格
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和自己的認知,誰都不希望一個對自己說的內容毫無了解的人對自己呼來喝去。
長輩對于晚輩的教育往往屬于這種,時代的變遷,讓老人無法跟上這個時代的步伐,對于這個世界的理解和年輕人有著很大的差別。
指導晚輩穿怎么樣的衣服,指導晚輩看什么樣的電視,指導晚輩做什么樣的行為不合適等等。
而年輕人則往往覺得老人根本不了解是怎么一回事,覺得老人沒有資格 給自己提意見和教育自己。
還有像一個化學老師去知道體育老師怎么較學生去運動,這也是往往會造成對方很反感,即使這名化學老師很精通體育。
尊重對方的選擇權
舉個例子,以為女生問我:“我感覺閨蜜男友是一個渣男,這個男的跟好幾個女的同時搞曖昧,很不靠譜,我該在怎么勸說他們分手? ”
我反問到:“你的閨蜜主動咨詢你的意見了嗎?古國沒有,那就不要 說,因為即使你說了,她也聽不進去”
我們總是以為好心的去給朋友提一些善意的意見,幫助他發現自己的問題,想讓朋友從自己看到的坑里面爬出來。
而往往,我們得到更多的確是朋友的白眼和不理睬。
人們往往是,不撞南墻不回頭,不吃夠苦頭就不會心甘情愿做出選擇。
正如一句話說的,誰選擇,誰承擔,誰痛苦,誰改變。
我們無法代替別人判斷對錯、
我們無法去替對方做出選擇,但是我們可以選擇傾聽。
很多時候,我們在做好心辦好事的事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評價對錯的標準,我們往往習慣站在制高點去評價別人的額尊重對錯,其實我們都是凡人,在選擇這件事情上,我們誰都不能扮演當事人。
比如,朋友跟你說打算辭職,要去換個工作的時候,你也可以問問朋友:辭職可以,新工作找好了嗎?比現在的工作有更大發展空間嗎?
多去問問對方是怎么想的,給對方多提供一些思考的的方向,少替對方做選擇,這樣,才是更好的尊敬。
老人應不應該被尊敬
尊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我們尊敬老人不是因為老人的歲數大,而是因為做為長者,在道德修養,見識眼界,胸懷智慧讓年少者尊崇敬重。
而現代社會,有一些老年人倚老賣老,在一些公共場所做出一些不合適的舉動,忘卻了自己做為一個長者,長輩應該有的行為。
歲數大不是特權,教育晚輩還是需要有一定資格的。
以前,年齡代表著擁有更多的知識和技能。
現在,知識的技能的多少跟年齡越來越跟年齡無關。
以前社會發展慢,知識和技能的獲取往往是依靠生活經驗,生活經驗需要時間的積累。結果是,歲數大的比歲數小的生活經驗豐富,掌握的知識和技能要多。
而互聯網的興起,讓知識和技能不在需要時間的積累和長期的時間獲取,吃的鹽多不在是說明有更豐富些學識和經驗。
作為年長者,更應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不能以自己的認知而去評價年輕人的歲與錯。
尊敬老人,只尊敬老人的學識經驗,胸懷坦蕩,為人處世,而非年齡。而且,已經過了老人就代表學識豐富的時代。
我們不以最大的惡意來揣度別人,以他人為鏡,可以正己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