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會有人說,一個人在做某件事上還未開始,就已結(jié)束的悲哀與無奈,我們會認為這或許是對一個人信心最大的一種打擊方式了。
但我卻認為還有另一種方式,那就是“誘惑+摧殘”,這種狀態(tài)就是你已開始,卻最終死在了路途中,過程給予你希望,卻又施以苦難,讓你最終無奈退出。
第一種打擊方式至少還未讓人深陷其中,感受到美好的開始,而第二種方式卻會讓你在一天天地失望中無情地被迫退出,這種感受想必大部分人都嘗試過,因為這句話簡單講叫做:“半途而廢”。
人與人的差距在哪?
小時候我完全認為是在智力上的。因為,我的智力就很普通,但我身邊的許多同學都智力超群的,尤其是在一種現(xiàn)在都聽起來可怕的領域:奧數(shù)。對,就是這個奧數(shù),讓我第一次覺得人與人之間的差距竟然如此大:100分的奧數(shù)題,60分鐘,我的結(jié)果只能是可憐的50分,而我的一個好朋友卻能做到90分,且在30分鐘就搞定了。那時候,我覺得我或許可能在這個世界上的未來不會太有出息,也就是只能過普通人的生活了,而我的那個好朋友,以高分考取清華,從那時后開始,我就知道,未來我們可能會是兩個層級的人了。
3
慢慢地,我發(fā)現(xiàn)我比較喜歡看書,也比較喜歡寫字,這在我周邊的朋友來說都是“罪大惡極”的。他們認為讀書,寫字在這個時代已經(jīng)沒有用了,但我卻堅信著這點可以讓我有所改變。
由于從小學到高中畢業(yè),我身邊的同學都太優(yōu)秀了,不是考清華,北大,就是985、211的,說實在的,那個時候的我非常地自卑,感覺自己好像已經(jīng)沒有什么前途了,因為,我只是一個普通的二本院校而已。
在這個研究生都開始泛濫的時代,一個普通的二本院校的畢業(yè)生能夠做什么?這是我在進入大學的第一年一直思考的問題。
答案很簡單:做自己,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
參加學生會,社團,輔導員老師助理;參加全國機械創(chuàng)新比賽,3分鐘即興演講;做跳蚤市場,拉贊助等等,盡一切可能地接觸各種形式,嘗試各種可能性,只因我想知道自己到底能干什么?擅長干什么?
4
大二的時候,我開始接觸到了一個新的未知領域:理財。這讓我開始有了一絲絲的安全感,感覺做這個事情或許會帶給我一些我不太清楚但卻認為有用的效果,這一堅持,就是5年的時間。
如今畢業(yè)3年,在過程中也會偶爾的了解那些曾經(jīng)優(yōu)秀的同學們,想看看他們的生活狀態(tài)是怎樣的,答案當然是讓我高興的,我的那些同學有的進了研究所,有的進入世界500強企業(yè),有的出國深造,進MIT的,我很欣慰,因為他們就該這樣,那么我呢?應該咋樣的?
“不拋棄,不放棄”是寶寶最有感染的一句話,我深深為之所動。我能做的就是像我的那些同學看齊,雖然我在目前來看是不太可能能達到他們的狀態(tài),但我卻想活出只屬于我自己的狀態(tài),而這種感受應該叫做“自信”。
5
理財?shù)纳臅r間讓我在自己的財富積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讓我的自信心慢慢地變得更加地充足,我覺得我未來的人生也應該是美好的。
同時,我開始慢慢有意識地將我喜歡的寫作作為我的一個日常事宜,慢慢建立起我的寫作體系,這在近半年的時間里,慢慢有所收獲,讓我的自信心又更加地充足了。
但這些努力獲得的成果其實是置我于一個情景中,那就是在途中,我已然開始了這些事情,并在過程中感受到了其中的美好,但我依舊還在途中,并且是在路途的開始階段,“半途而廢”這個詞最近會一直在我的腦中想起,我曾經(jīng)不止一次地經(jīng)歷過放棄的可怕印象,這讓我一直留有著不小的陰影,我一直都會抱怨自己“如果當初XXX,我現(xiàn)在就XXX”,這或許也是很多同胞們會做的“自我批評”。
6
我依舊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做什么,雖然心中有個大方向,但那些都在迷霧之中,需要你去不斷地探尋,這就是我目前最真實的狀態(tài)。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這或許就是這個時代的好處,我們不會一開始就會看到自己的結(jié)局,我們有更多的選擇,雖然在現(xiàn)實中非常地迷茫,非常地糾結(jié),甚至是非常的痛苦,但這或許就是人生的奧秘所在。
那一眼望到頭的“穩(wěn)定生活”不會是我的選擇,而那些“動蕩不安的生活”也依舊不會被我寵愛,那么,我的生活應該怎么樣呢?
我依舊在糾結(jié),在選擇,但我只要朝著我一直堅信的正確的方向前進著,沿途中的各個景色也是可以停下來看看的,給自己更多的選擇,更多的機會,雖然當下糾結(jié)、困惑,但從未來看,卻是一條不會讓你“半途而廢”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