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清清楚楚,念念是在2019年的那個春節,在他九歲時不再黏著我的。
以前他就像個跟屁蟲,我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不論他在干什么,只要看到我收拾包,他就開始忙活著把玩具往小書包里收拾;看到我換鞋子,就立刻抓上一個玩具,跑到門口一屁股坐下開始換鞋。有時看電視看得太入迷,沒發現我的行動,我站在門口輕叫一聲“念念”,他判斷出聲音從門口傳出,絲毫不留戀地抓起什么玩具就來了,完全沒有現在慢吞吞的樣子。帶著念念出門從來不無聊,步行、騎車、開車,不管速度快慢,他的小嘴兒就沒停過。給我講各種他感興趣的事,問我各種問題,我答與不答都影響不了他的發揮,還會時不時地向遇見的老人問好,認識不認識都行,總要大聲說“爺爺好!”“奶奶好!”猝不及防的禮貌讓陌生的路人笑容滿面。
現在想來,他的這種禮貌友好大概是天生的,沒有一點大人的引導。但遺憾的是我引以為傲的同時并沒有太肯定它,時間一長,念念的禮貌便成了理所當然。不知從何時起,這種禮貌沒有了,我意識到這點還是前年暑假,偶然聽到小姨說:“這孩子咋見人不吭聲呢?”我立刻反駁:“念念最愛說了,平時見陌生人都主動……”話沒說完,我忽然意識到,念念真的很長時間沒跟人主動打過招呼了!再細想,他和我的話也少了很多。遇到熟人,提醒他打招呼,他也不是太配合。到了春節,我要帶著他上街,他沒有高興地跑過來,而是小聲說:“我不想去,你去吧。”
這句話直擊我心,表面波瀾不驚,我內心卻震動很大。孩子長大了,黏著媽媽的日子從此結束了。可心有不甘,出去時總想方設法帶著他,開車時,他便帶著玩具和書,玩一會兒,看一會兒;步行時步調一致的時候也不多了,要不就往前很遠,要不就遠遠地跟在后面,正并排走著,一個不小心就不見了人影。今年寒假,他提出要住奶奶家,說自己能獨立完成作業。我爽快地答應了,不是躲清閑,我是覺得既然他想獨立,我就放手吧。看著他遠去的背影,心里真不是滋味,但兒大不由娘,我還是真心高興他能獨立的。
其實我們倆的親密關系不僅是因為孩子長大,還有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孩子的學習。一二年級的念念過于讓人省心,以至于我忽視了對他習慣的培養,三年級后弱點暴露,寫字慢又潦草,不愛大聲讀書不愛寫字,一時的他沒了自信。關心則亂,我著急上火的同時,開始對他嚴厲,盡管無關分數,但看他的習慣就頗為惱火,我倆的戰爭便開始了。我,氣急敗壞,暴跳如雷;他,滿臉委屈,默默抗議。我越來越暴躁,他越來越沉默。盡管每次我們都會事后冷靜下來交流,卻仍然擋不住下次的爆發。壞習慣不知道是什么時候養成的,更不知道什么時候被趕走。
日子一天天過去,他習慣倒沒有太大變化,我倆的關系卻每況愈下。懂事的念念和我都在刻意地修復,我們心照不宣地盡力減少矛盾沖突,可他再也回不到小時候的單純快樂,我也做不到忽視他所有的缺點,假裝視而不見。我固執地認為,孩子尚小,心智不成熟,嚴厲是必要的。
看著孩子遠去的背影,想著從此以后我們的相處,最多的場景就是目送他的背影離去,我忽然有些動搖了。
如果他不是不可饒恕,不如試試溫和的方式,那樣,或許他離開我的背影,會出現得再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