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我很焦慮。
這種焦慮的體驗很奇怪,因為我也說不清它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態。有時候你會莫名感到很煩躁,就跟吃了槍子一樣,逮誰嗆誰。有時候你又會感覺很無助,也說不清是什么具體的事,就是感覺對生活沒有掌控感。
這種焦慮的狀態持續了2個星期,經過近10天的調整,我現在感覺好多了,焦慮的癥狀有了明顯好轉,焦慮的時間也越來越少。
人為什么會感到焦慮?
現在大家普遍感覺很焦慮,仿佛沒有人不焦慮。人際關系、生活瑣事、工作任務、小孩上學、住房看病等等,常常給我們帶來不同程度的焦慮。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焦慮意味著壓力,正是工作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壓力讓我們產生了焦慮情緒。
首先是生存的壓力。生存的需要是每個人最基本的需求,如果你問一個職場人,為什么壓力那么大還要在那個公司干?答案可能是,我得工作呀,得養家糊口呀。特別是疫情期間,實體經濟發展不好,很多人失業,很多人深感焦慮。
正所謂家里有糧,心里不慌。可以說,生存在導致焦慮的眾多因素中,占去了絕大部分。
其次是人際的壓力。一個人要想活得幸福,和諧的人際關系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社會發展分工越來越細,需要人與人的連接越來越廣,人際關系的處理越來越難,這讓很多人倍感焦慮。
要想處理好人際關系,我們必須要走出去,與各式各樣的人打交道,這讓我們的情緒時刻處于波動當中,情緒管理要求也越來越高。如果出現人際關系緊張,吵架撕逼等情況,更是焦頭爛額。
第三是理想無法實現。物質基礎只是最基本的,人都是有精神世界的,并不會滿足于物質,人人都想心想事成,夢想成真,可是這并不容易,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還需要運氣。當理想遭遇現實的無情摧殘,努力了很久卻沒有看到希望的曙光,焦慮就出現了。
焦慮的感覺往往伴隨著失控,當你無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做成一件事,或者事物的發展不是你想要的結果,你就會感覺失控,就會產生焦慮情緒。而導致這種情緒的原因可能僅僅是因為你以前沒做過(對未知的恐懼),或者你怕做不好(對壞結果的恐懼)等等。
如何應對焦慮?
下面結合我個人的實踐經驗,談談如何應對焦慮,這里分享四個方法。
01 接納自己,坦然面對
意識到自己很焦慮并且坦然接受這個事實是最重要的一步。要想克服焦慮,首先要承認它的存在,而不是忽視它,甚至無視它。
對于焦慮,駝鳥心態不利于問題的解決。
當你感到很焦慮的時候,不要否認它的存在,而是告訴自己,我現在感覺很焦慮。然后感受這種焦慮情緒帶給你的影響,如果你感到無法調整好自己的狀態,也要坦然接受,告訴自己我很焦慮,我自己無法克服,我需要別人的幫助。
與人交流能夠幫助你更好地應對焦慮。不要什么事都憋在自己的心里,找你的家人、朋友或者任何你信得過的人,向他們傾訴你的煩惱,講講你的擔憂,這對焦慮的緩解很有幫助。
02 改變從規律作息開始
很多時候,焦慮并不會突然消失,問題也不會馬上解決,那些讓人頭疼的狀況也不會自己好轉。但是,如果你不去改變,不去做點什么,情況更不會主動變好。
那要從哪里開始呢?我建議你從規律作息開始。因為我發現很多人的焦慮其實跟混亂的作息是相關的,一個睡眠不足,不運動,飲食不規律的人更容易產生焦慮。
因此,保證充足的睡眠,抽時間健健身,跑跑步,做一些瑜珈或者冥想,都會對情緒改善有很大的幫助。
我的焦慮癥狀能夠很快緩解主要就是得益于作息的調整,當我睡眠充足,精力充沛的時候,我覺得什么都不是事兒,什么都難不倒我,焦慮自然就少了。
03 設置焦慮盒子
這是我在心理學課程里學到的一個很實用的方法,在這里分享給大家。
正如我剛才講的,我們在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又不是一時半會兒能夠解決的,但如果讓它們充斥在大腦中,就會增加很大的壓力,帶來極大的焦慮。
如何緩解這個問題呢?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把它們全部裝進一個盒子里,相當于告訴大腦:我已經把它們都記下來了,無需再去牽掛。
具體操作就是:用手機或者筆記本,把你腦海中能夠讓你產生焦慮的每一件事或者想法都記下來,然后每天找個時間專門去考慮它們應該如何解決,其余時間不去想它們。
這個方法能夠極大的對沖不確定性所造成的失控感,從而降低焦慮程度。
我自己實踐的時候,曾經一天記了近20條可能讓我焦慮的事,當我把它們都記在本子上以后,焦慮感確實緩解很多,讓我更能集中注意力做手中的事。
04 先完成再完美
這句話在007交作業的時候,經常用來鼓勵還沒交的戰友,其實這句話對緩解焦慮也有很大的幫助。
很多時候,我們感到焦慮是因為恐懼。
對未知的恐懼,對結果的恐懼,對自己能力不足的恐懼,對外人評價的恐懼,因為這樣那樣的恐懼,我們總想把事情做到最好,做到完美。而正是這種潛意識的完美主義,大大增加了我們的焦慮程度,阻礙了我們成長的腳步。
因此,當你感到很焦慮的時候,索性不要想那么多,先去做!先完成再完美!抓住重點的事情開始做,抓住眼前的事情開始做!也許做了以后,你會發現,事情并不像自己想的那么難。
以上就是我這一個月來應對焦慮的辦法。
另外提醒一點,焦慮和焦慮癥不是一回事,和抑郁癥也不是一回事,如果有強烈、持續、過度的焦慮體驗,請及時去看心理醫生。
中國當代作家王小波說,“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而加拿大病理學家Hans Selye則說,“殺死我們的不是壓力,而是我們對它的反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