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質,并不斷重復實踐的過程。順利通過一個敏感期后,兒童的心智水平便從一個層面上升到另一個層面。
《捕捉兒童敏感期》是孫瑞雪編著出版的,強調編著是因為這本書,是由兩百多個家長和孫瑞雪創辦的蒙氏教育機構中的老師們,對孩子成長過程中記錄,進行整理,孫瑞雪再進行點評,最終整理編輯成這本書的。
這本書里沒有對敏感期進行定義上的闡釋。只能看到一個又一個的家長和老師,對不同孩子在6個月至6歲之間的成長過程中的記錄。孫瑞雪對這些記錄進行分析,并在點評中指出兒童的行為與哪個階段的敏感期相對應。因此,這本書是沒有什么系統或邏輯可言,拿到這本書隨意翻開一頁,就能立馬進行閱讀,并適合在遇到問題時拿出來查找案例,參考案例中的處理方式。
0—6歲的兒童,如果敏感期沒有得到良好的發展,到了6—12歲還會有彌補的機會,但是,這有個前提,那就是6—12歲期間,兒童必須有一個充滿愛和自由的成長環境。現實是,在學習壓力下,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得到的心理幫助和關懷非常的少。
敏感期的可貴之處就是稍縱即逝,彌補的機會也隨著孩子的長大而減少。
每一個敏感期的出現都沒有規律可言,不同的孩子出現的年齡也不盡相同。
只有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多細心觀察,靠自己對敏感期的理解來判斷兒童的一些行為背后隱藏的敏感期的密碼。
面對敏感期,父母需要做的是,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自由的環境,讓孩子去滿足敏感期時的一些特殊需求。
書中內容印象最深刻的是最后一部分――孫瑞雪與薛梅的對話。
要讓知識跟現實緊密結合,知識就是現實,現實就是知識。
在對話中,對孫瑞雪的這句話,有很深的感同身受。
我家小朋友認識的水果,都是他吃過的;能叫出名字的動物,也都是見過的。和他很困難的描述草是綠色的,柔軟的,不如帶他去草地上滾幾圈。紙上得來終覺淺,現實體驗才深刻。
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重要的不僅是智力,更重要的是心理與智力的同步成長。重視兒童的敏感期,就是在重視孩子的心理成長需求。一個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心理發展好了,智力必然不會差;可只重視智力,忽略了心理,這樣的悲劇案例,在我們的生活中并不少見。
之前看過孫瑞雪的《愛和自由》,個人認可度很高,觀點+案例+分析,有理有據。因此,這本《捕捉兒童敏感期》看之前期待很高,看過后略有失望――沒能帶來與《愛與自由》類似的觸動。不過這并不妨礙這本書,對于父母和從事幼教工作的老師們可提供的參考價值。
書摘:
1.有兩樣東西和人的智慧緊密相關:口與手。
2.你不能為未來打造一個人,孩子不是一個物件。我們只能陪同孩子走過眼下這一步,而且是快樂地走過。
3.認知是以邏輯的秩序表現的,精神是以法則的秩序表現的,心理是以規律的秩序呈現的,統合起來我們說內在的秩序是以智慧表現的。
4.如果我們保護了兒童審美成長的整個歷程,我們就保護了自身的道德。因為道德品質不來自于道德自身,而來自于人類最早期建構的審美。
5.在孩子面前我們必須對自己所說的話負責,不能亂逗孩子,因為孩子還不明白什么是開玩笑。
6.兒童對詞語的使用和解釋來自成人,來自同伴,來自生活,尤其來自父母和教師。當父母和教師的語言簡明準確時,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一般都不錯。
7.別人的東西不可以拿;自己的東西給不給別人自己有決定權;拿別人的東西要征得別人的同意。
8.和諧的人際關系不是在軍隊式的集體中建立的,而是通過自由選擇伙伴、長期自由交往、對話、活動的過程而建立的。
9.兒童具有吸收性心智,兒童的學習熱情和毅力是驚人的。這種熱情和毅力與生俱來,不用人教,不用夸贊和獎勵,不用培養和鍛煉,但要加以保護。
10.當人的語言、行為、思維三者合為一體時,這個人是穩定的,有力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