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很多時候會找各種借口來掩蓋自己的能力,以至于自己都無法看清自己,當挑戰或機會放在面前時,連大膽嘗試的勇氣都沒有了。
在上一篇《到底要多變態,你才會愛上跑步》的留言里,我看到有一位朋友剛開始跑500米就開始喘,但還是堅持下來了,到現在能夠連跑一個小時。短短三個月的時間,帶來了一個全新的自我。
往往就是這樣,事情還沒開始,我們就預想所要遇到的各種困難,從心理上就降低了我們對還未實施的行為和結果的預期,從而暗示自己能夠接受低標準甚至不符合自己期望的結果。隨著行動的一步步推進,遇到的現實情況愈加的復雜,我們很多時候會改變初衷或者就此放棄。
同樣的計劃,有的人選擇淺嘗輒止而失敗,有的人選擇堅持不懈而成功,這也許就是失敗者與成功者的本質區別吧。
人的潛力是很大的,但我們常常會因為低估自己的能力,加之不去付諸行動,而不能真正地發揮出來。
記得《孟子· 梁惠王篇》中有句話,“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孟子對梁惠王說的這段話,很好地解釋了什么叫,“我不能做”和“我不去做”。
背著泰山跨越北海的事,是神人才能所為,我們沒能力做到。但生活中,很多事就如“為長者折枝般”容易,因為我們不去做,變得和“挾太山以超北海”一般困難。反正,你沒去做,結果都是一樣的完不成,在這點上兩件事情的意義是一樣的。
正如,跑步一樣。剛開始,跑幾百米就喘的不行。但只要你不放棄,有計劃有目的地去跑,慢慢地你會發現即使自己跑個一公里也不會再喘的不行。
關鍵,還是要勇于行動!很多的困難,是我們人為想出來的,只要行動起來,你會發現原來沒想的那么難!
十一天前,也就是2017年的1月1日,我第一次跑半馬。在正式的比賽前的幾天,我甚至一度懷疑自己都無法跑完比賽,因為我從沒有跑過那么遠,平時自己跑最多也就十幾公里,一般都是五到八公里。在正式比賽的當天早上,臨出門時我還對家人說,我估計自己至少要跑兩個半小時才能跑完。
其實,兩個半小時,我當時都覺得可能不夠,因為之前的兩三周由于下雨霧霾,還有其他私事,我幾乎都沒怎么訓練。
但上了賽道后,我想既然來了,即使走著也要完成比賽,更何況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半馬!
平時跑步我喜歡聽音樂,這次比賽中,我沒有這么做,我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和步伐上。同時在人群中不斷鎖定追尋的目標,每當超越一個后,我就暗暗為自己加油。
當投入了足夠的專注后,我發現自己跑的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累,并且很享受超越每個目標后所帶來的樂趣。甚至跑到最后五公里后,我覺得整個人反而變得很輕松,平心靜氣地完成了比賽。
從最初,我想自己都可能沒能力跑完比賽。到最后,我實際用了不到兩個小時就完成了比賽。最根本的原因,我想是我沒屈服于我最初的想法,我讓行動來檢驗了我的能力。
這件事,讓我明白了,永遠不要低估自己的能力,尤其是當你還一直停留在預想、假設的層面。
行動起來,你或許比你自己想象中的自己更厲害!
都梁小生,一位喜歡讀書,聽故事,愛跑步的地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