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網絡
01從無話不說到無話可說
與孩子的關系,常常從小時候的無話不說,到青春期的無話可說。為何?孩子已感受不到父母的接受。
02這不是最佳的方式
說你不對,是為你好,其他人誰愿意說你?讓孩子成長的最佳方式是告訴他我不接受你這樣么?不是。
03關上心門最舒服
說了想法,被笑幼稚。做了事情,不招歡喜。久而久之,還是閉嘴最舒服。問題的關鍵是孩子感受不到被接納,被愛。
04接受之不干涉
宣教、打擾、插手都是向孩子表達自己的不接受,因為父母害怕、擔心、期待......想放手實在很難。
05接受之沉默
孩子嘮叨的時候,仔細聽著,簡單地“哦”“嗯”回應就好。這也是一種接受,孩子在這種氛圍中釋放了情緒,自發地思考。
06接受之簡單回應
簡單回應并不簡單,要求不包含個人的觀點、想法和情緒。為的是給孩子愿意說話的氛圍,讓他感受到接受和尊重。如,你想談談這件事嗎?我真想聽聽你的觀點等。
07接受之積極傾聽
對話過程中孩子說,父母聽,父母聽對了么?積極傾聽就是把孩子想表達的內容準確表達出來。
08積極傾聽之何時使用
當問題屬于孩子時,選擇積極傾聽是比較有效的。
09積極傾聽之正確解碼
剛開始使用積極傾聽時,很容易孩子說一句,家長重復一句,達不到切實的效果。真正有效的解碼是把孩子的情緒反饋出來,為孩子打開表達的窗口。
10積極傾聽需要時間
積極傾聽通常是在孩子遇到問題時使用,父母通過一些技巧幫孩子打開心門、宣泄情緒、反思解決方法。非常重要的一點,過程需要足夠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