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力量該有多強大才能讓人念念不忘。
《見字如面》這是一本書信文學書籍,主編關正文,出版發行為湖南文藝出版社,全書有七十六封信,有親情,友情,愛情,師生之情,以書信為依托傳遞感情。
(一)這樣的親情
最早的戰地家書秦軍將士黑夫和驚寫給大哥衷的,書信內容平常,一份書信兄弟二人各自執筆,不勞煩家人掛念擔心,細細品味,我們不都是這樣,而這一份平常書信已是最珍貴的一份遠方對家的思念牽掛。
蕭紅寫給弟弟張秀珂的這封信以名發表,這是何等的想念牽掛,因為自己遠離家多年,弟弟的樣子總是記憶的印象。關于弟弟的回信中的話,總覺得不是弟弟說的,生疏又新鮮。而祖父墳頭的長了一顆小樹,才體會到這就是弟弟寫給我的。問問家里的櫻桃,紅色的玫瑰,看門的大白狗怎么樣,這樣的空話才最貼切真實。我想念家里的樹木動物,以及你們。和弟弟約上見面特意穿了一件紅衣裳,等到六點鐘沒有人來,多等一刻鐘,多等半點鐘,結果卻也都是相同的。寫了一封信,以遣胸中的憂悶,愿弟弟在遠方快樂健康。
劉慈欣寫給女兒的一封信,這可能是一封永遠收不到的信,但還是相信收到信的可能信大一點,在自己死后的第二百年給女兒。兩個多世紀的歲月變化,不敢奢望你記得爸爸的樣子,以及一些自己的預言,女兒這一代人征服了死亡,還有一些事實類,銀行的保管業務一直正常運行。想象未來的世界,有了明確的樣子,人類的生存空間問題,職業工作,宇宙航行,以未來的眼光美好看待女兒的成長。
鄭國強寫給兒子的信,從童年小事慢慢敘述,有兒子的愛好,以及一些青春期的反抗。寫信時兒子已經二十三了,多么關鍵的一個年齡,給兒子了一些諄諄教導。“很多理想年輕的時候不堅持,老了就力不從心了”。“在這個社會理想太容易妥協,欲望太容易放大”。“只有不斷鄙視妥協的自己,才能堅守住做人的原則。只有不斷反省夢想的價值,才不會讓暫時的妥協變成永遠的放棄”。這封信后的四天兒子寫了一封回信,鄭藝大多說了些以自己的視角看待爸爸講述的問題,爸爸犧牲了自己的理想換來兒子實現理想的物質基礎,他們只愿對方快樂身體健康。
夏完淳寫給母親的信,親眼見證父親投江殉節,國仇家恨沒齒難忘,繼續抗清,兵敗被俘,臨刑時立而不跪,持刀從喉間斷之而絕。可事情只能這樣了。身體是父親給的,生命是屬于君王的,但養母十五年如一日的辛勤撫育,生母永世難求的慈愛呵護,如此大恩未酬,讓人心痛欲絕。以身殉父,就不能以身報母了。年僅十六歲。悲痛。
(二)這樣的愛情
我不愿成為拆散你們的根源。林徽因對浪漫詩人徐志摩的強烈追求,始終保持了堅定的拒絕態度。她走了,帶著說出和還沒說出的話走了。林徽因對徐志摩的這封信,寫了自己不敢將自己投進那危險的漩渦,親友的誤解指責,社會的喧囂誹難,自己自己不具有抗爭這一切的勇氣和力量以及她對幼儀悲苦的理解,那目光是直透人心靈的底蘊。那里心里藏著無人知曉的秘密全都被看見了。最后也望他平靜下來,發憤用功。
徐志摩寫給陸小曼的信,我有時真想拉你一同死去。從稱謂龍龍,開頭的我的肝腸寸寸地斷了,今晚再不好好地給你一封信,,再不把我的心給你看,我就不配愛你,就不配受你的愛。我的小龍呀。我知道我的龍兒的心坎兒只嚷著,我冷呀,我要他的熱胸膛偎著我,我痛呀,我要在他的手臂內得到我最想望的安息與舒服。這一句句的動情話想必是愛到了靈魂深處。過了十二天的回信是這樣的,陸小曼給徐志摩的信,我要往前走。稱謂摩,摩,為你我還是拼命干一下的好,我要往前走,不管前面有幾多的荊棘,我一定直著脖子走,非到筋疲力盡我決不回頭。自從見了你,我才像烏云里見了天,我才知道自埋自身是不應該的。我愿意從此跟你往高處飛,往明處走,永遠再不自暴自棄了。這是他們對雙方喜愛的熱情回應,從前那個時代的愛情講的出來,大大方方。真好。
顧城留下這四封遺書,第一封給爸媽姐的,大概敘述了近年的情況,并且交代了后事。第二封給媽媽的,媽媽是他最后的想念,今天自己是過不得了,對不起。第三封信給老顧鄉的,主要講安慰老媽媽,好好的。第四封信給女兒木耳的,他愛木耳和木耳的媽媽。愿女兒別太像自己。這四封信,寫給不同的人,可是每一封信都離不開他愛的女人。在我看來,顧城這一生都是愛情,因愛而死,沒有她他真的過不下去的。沒有歌頌其對愛情的偉大,他是愛她的。太愛了。
(三)這樣的友情
婉容與文繡的通信,兩個接受過現代教育的少女,在寂寞深宮中無聊度日,常有書信往來,婉容自稱伊麗莎白,文繡自稱愛蓮,這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呀,相互嬉戲自娛自樂。誰也不懂她們的期待,而她們卻是對方各自的知己朋友,更是這無情深宮的精神依托與寄托。
(四)這樣的書信
記者吳聰靈寫給范美忠的信,事隔七年,發生這樣的事每個人都很悲痛,而社會把這樣的事拋給了你。對善的渴望力量大到失去理性時,就這樣轉成了對“不夠善”的惡意批判。一件事情已經發生了,沒有誰對誰錯,可因為人心中的一把尺子,社會把道德的尺子給予了你不公正的對待,隱私權,名譽權,生存權殘忍的剝奪。言語強制性的去傷害一個人,沒人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記者在最后也寫到向所有我以各種方式攻擊,污蔑,貶損,戲弄,中傷過的所有人,致歉,懺悔,并請求寬恕。如果說我晚覺的痛和遲來的道歉還有什么意義的話,我希望是借此知道如何面對未來,在今后的日子里謹言慎行,勿使再犯,這是生命持續完善與自我喚醒。而我想說,這言語的公正遲到的太久太久,本不應發生。我們對別人的傷害我們不知有多重,沒有感同身受。以后我們都要謹言慎行,因為你不知道言語有多強大。也祝愿在未來更廣大的天地里,自由行走,發光。
請識字的同胞念給不識字的同胞聽,這是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四川省會警察局發布的征兵布告,抗日戰爭期間四川總計提供兵源三百萬人,占全國同期實征壯丁的五分之一,這是怎樣的一份熱情,這是怎樣的一份熱血,這又是怎樣的一份情意。人生必有死,就看生得有樂趣不?就看死得有價值不?我們上去吧,我們上前去吧!這樣的抗戰熱情也足以振奮人心。感動。
鄭暉寫給書友的信,給喜歡自己的讀者寫了一封絕筆信,向這個世界平靜地道別,簡單的說明了自己的身體狀況,遺憾的是沒有寫完書。好好與書友們道別,在屈指可數的某一天,小道的太陽將不再升起,和書友們好好說再見,不必牽掛。珍重。
這路還漫長,要有趣。沒有故事,我愿讀書,看看別人的故事;你有故事,我愿坐下來聽你娓娓道來,一同感受文字的魅力,言語的力量,書信的傳奇。你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