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歷史的長河中唯有“四書”才稱得上是治國安邦大道。? ? 但四書中卻有“修身”“齊家”“治? 國”“平天下”之說如果不論歷史,? 論四書那么《弟子規》應當放在第一。《弟子規》 本是康熙皇帝用來長久統治的“大道”可? 這本書在歷史的長河中,兜兜轉轉 ,坎坷不易 ,再后來的后來卻又被當作封建糟禍被剔除。如今一審再審又被人們譽為國學經典。
? 《弟子規》是包羅萬象,無論是從孝敬父母,與他人相處,生活小事上來說無疑就是一本做人的“百科全書。” 里面的每一句話朗朗上口卻又通俗易懂 或許在現代已經有很多人不看了,但是它依舊存在,存在在“國學經典”中;在某一個瑣屑舉動中。你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依舊能體現出《弟子規》的意義。
? ? ? ? ? 在《弟子規》中 的“孝”顯得最為有意義。在現在我們眼里看來《弟子規》中的“孝”顯得極端且偏執。可究竟是歷史錯了,還是我們變了。我們覺得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是那么的不可思議且違背了道德與常識,但真正的意義并不是讓你去做一些違背原則的事情,只是告訴了你“孝”的能力。有一個有名的例子是臥冰求鯉,可現在反倒成了一個“寓言故事”。我們沒有古人那么重視“孝”,甚至生活中遺棄老人的例子簡直就是“隨處可見”我們做到的卻是是親愛我,孝很難。更不用提“親憎我”了。但這樣也只是 把《弟子規》供為一部國學經典,給了它個高高在上的地位,卻沒有實現真正的意義和價值。
? ? ? 而 又從我們做人的角度說起,勿諂富 勿驕貧 勿厭故 勿喜新,又是多么的“可怕”。 我們總是要攀比 ,要高人一等。對富人我們“贊揚”對窮人我們“嫌惡”。社會的富有,使我們對很多事沒了感覺。而“錢”對于我們來說是多么重要。但這樣完全就是以《弟子規》所教背道相馳。而這樣的做為怎么配得上“國學”。
? 《弟子規》之所以是國學經典,不是因為它通俗易懂;也不是因為他包羅萬象;只是因為他用了最淺顯的語言講述了最深刻的道理。雖然有些與現實社會的生活不符但那是我們需要做到的最高境界,并不是《弟子規》中所謂的惡。
如果國學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那么《弟子規》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只有踐行才是真正的國學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