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縣的甘峪,是由東甘峪和西甘峪兩個峪口在距山口約四公里處匯合而形成的。甘峪口西邊的山坡舊稱甘西坡。現在的甘西坡上乃有廟宇,名叫觀西廟,其實古時為道觀之圣地,是現在祖庵重陽宮的最早發祥地。
自老子李耳傳道途經清涼山開泉納涼一事傳開后,沿山一帶的相鄰都知道有一個騎著青牛的活神仙,知天知地,法力無邊,話也越傳越神,想跟著學的人越來越多。于是便有三五個青壯年人相約找尋老子去,讓他傳授法術一惠澤鄉梓。花開兩頭,各表一枝。再說老子,自與何藥師分別于清涼山以后,他繼續西行。大約走了近十里路程,便到了甘峪口,頓時便有了異樣的感覺。老子下了青牛,向峪口環視了一下。噢,峪口成正八字形。但遠遠望去:峪東側丘形奇異,成虎踞北望之勢;高空中紫氣氤氬,祥瑞凝集,天象如同仙境焉;坡塬上翠柏蒼勁,青竹疏影,恰是仙居之所在。看到此景象后,老子便含頜默笑(以后便有了“望仙坪”廟宇,就是老子點化的緣故)。再觀峪口西側山粱:形如歇息的臥牛脊背之狀,尾巴舒緩地伸向平原。遠望“牛眼”處,正好一團七彩祥光耀動。詫異之中,老子牽牛過了甘峪河谷,順西坡緩緩南上。約摸半個時辰,就來到“牛眼”處,景致煞是喜人,但見:半坡之中,有一略小的開闊平地,從此環望:南鄰百丈懸崖,西看晚霞通紅,東眺虎丘梁煞是威嚴,北望平原蔥蔥,但聽甘泉淙淙,偶聞野鳥啾鳴,啊呀,那個心曠神怡,簡直無法用語言文字來表達。于是,老子便與弟子尹喜歇息于此,結草為廬,觀天象,研道德,自以為樂。老子也常常下到甘峪河邊,偶爾順河岸而下,不久便有人知道此老者就是那個高人,便有學者跟蹤而來。
習而久之,來此拜學的人多起來了,有好奇者問老子這兒叫什么名字。老子順口說道:重陽觀(重陽:兩個太陽,世間永遠光明,并希望永遠存續下去,保持久久的意思。“久”者,“九”音,“久久”即變成了數字“九九”,這也正好符合陰陽在數字表述中,單數為陽,雙數為陰的意思。同時“九”是最大的個位數。由此可見,老子的智慧和希冀)。后有生人在山邊問路時,便有人順手一指:甘西坡。由于口語中,“甘”和“觀”很相似,就將“甘西坡”混作成“觀西坡”了。道德經在此傳播開以后,也便順著甘峪河而下,傳入有扈氏大地。以至于后世宋朝的王重陽能在祖庵習道的一個重要原因,恐怕就是基于道教在此地的濃厚歷史淵源是絕對分不開的。
由于歷史的演變,唐朝以后,佛教盛行,這里便建有廟宇,習慣上便稱為觀西廟,觀與廟的混合,就是漸漸地演化形成了道教和佛教的統一。
(2010—4—22整理完稿)
h????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