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開始007寫作訓練營“每周一篇”的時候,在簡書上開了一個新的文集《七年之后一起去南極》,每一周寫下來不知不覺堅持了那么久。想來寫作和工作是不矛盾的,比如馮唐——可能寫作的過程也是給大腦梳理的過程。
翻看過去的文字,最有趣的是一些游記,大腦很多時候記得并不清晰,需要借助字節的跳動來提醒細節、回味往事,就像醒一瓶紅酒——沉淀過后更能品出不同的味道。這些可能就是文字給予每一個寫作者的獎賞吧。
所以,克服自己的惰性,把廈門的游記記錄下來。
day1
第一天在火車上居多,下午到了廈門住下來之后,去根總的辦公室喝茶。之前鄭州一別好久不見,交流了一下2018年大家在做的事情,以及參加和君商學院&混沌大學的感悟。
從下午見面到飯店吃飯一直在交流,分享了三塊:
a7-111法,每天七點起床,讀1個小時書,鍛煉1個小時,每周再給一個朋友打電話交流。
b根總在和君是快樂委員,每晚下班拿出兩個小時讓自己更快樂。可以是看魚缸里的魚發呆時間,也可以是看電影、打游戲等等。
c因為過幾天要去鄭州開和君的年會,一起梳理了一些關鍵詞:戰略、耐心、簡一、輸出。
感覺當初的小伙伴們,每個人都在進步,和優秀的在一起做一些有意義的事,聽起來都挺激動人心。
day2
集美學村
第一站去了集美學村,沿著道路恬淡的走著,風吹過來是一種歲月靜好的感覺。南方人宗族觀念比較強,宗祠修的相當奢華、每年的元宵鬧社火也是熱鬧非凡。
提到集美,就不得不提著名華僑陳嘉庚。1913年回到家鄉的陳嘉庚創辦了集美小學、集美中學、師范、水產、航海、商科、農林等校(統稱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在廈門大學、集美學村各校師生都尊稱其為“校主”。
看著今日的集美,不由得感慨,因為一個人改變了一座城。正如陳先生所說:“國家之富強,全在于國民,國民之發展,全在于教育,教育是立國之本。”如此偉大的一個人,他的生活卻是如此儉樸,其個人自傳中寫到:“我之個人家庭,年不過數千元,逐月薪水足以抵過。在集美建一住宅,不上一萬元,他無所有。”
除了辦學,陳先生創辦的“南僑總會”從盧溝橋事變到太平洋戰爭爆發的4年半期間,共計捐款約15億元,極大地支援了中國國內的抗日力量。教育以及救國,人的一生辦成這兩件大事,真的是無憾此生。
在中國的近代史上,能夠類比陳先生的還有一位100年前近代大實業家張謇,兩人都是做實業后又辦教育、張謇同樣用一己之力改變了南通。兩位先生之風高山流水,高中時在央視看話劇,張先生的那句:“天之生人也,與草木無異,若遺留一二有用事業,與草木同生,即不與草木同腐朽”,一直在鼓舞著今天的我。
day3
鼓浪嶼
島西南方海灘上有一塊兩米多高、中有洞穴的礁石,每當漲潮水涌,浪擊礁石,聲似擂鼓,人們稱“鼓浪石”——鼓浪嶼因此而得名。來到鼓浪嶼之后,感覺這里最大的特色是保存著過去殖民時期的諸多建筑,有種別樣的風情和美。
最早對鼓浪嶼產生向往是因為舒婷,之前看過一篇文章說有位讀者于鼓浪嶼在偶然中遇見舒婷,并且交流良久。之后我一直在幻想有一天我也可以來到這里可以遇見詩人,探討一下詩歌的意義。結果來到之后遇到的是高昂的消費和等著宰客的店主們(苦笑)。
鼓浪嶼里有很多景點,如日光巖、菽莊花園、皓月園、古避暑洞、龍頭山寨、風琴博物館、鄭成功紀念館、鋼琴博物館等。我最喜歡的景點是菽莊花園。
此地原是地方名紳林爾嘉的私人別墅,園主人以他的字“叔臧”的諧音命名花園,有白水洋水景風光,有火山島之礁石,又有兔耳嶺高山草甸之美。
最喜歡的是藏海于園的氣魄,我對林先生不了解,但有如此氣魄,想來也是胸襟了得的大企業家。進了大門一堵高墻擋住了視線,偶回首,園門內側楣上高懸“藏海”匾額赫然入目,頓時領悟藏海的意蘊,轉出月洞門,突見“海闊天空”四字,大海奔騰而至,這種先藏后露的手法,收到了驚奇的效果。
此園分為海園和補山園兩部分:藏海指大海的一隅藏入園中,隱含把中國大好河山攬入祖國懷抱,不讓人宰割的意思;補山園表示以人工構筑補綴天然的不足,隱含山河破碎及待修補的意思,愛國之心,日月可鑒。
day4
南普陀寺&廈門環島游
上午去了南普陀寺,這里是閩南香火最旺的寺廟,有上千多年的歷史了,修建于唐末五代。浙江普陀山是觀音菩薩的道場,南普陀寺位于普陀山的南面,因此得名“南普陀寺”。
南方百姓多信觀音,個人更敬佩地藏王菩薩,他的那句:“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很讓人感慨,每念及此不禁想到師傅和我說的那句南懷瑾先生的“此身不上如來座,收拾河山亦要人”。
誰也達不到頂峰,除了那些把世界的苦難當作苦難,并且日夜不安的人。能做到如此的人即是佛吧,或許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孕育著成佛的可能性,但需要激發。
南普陀還有一個特色就是它的素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試試。著名的有“彩花迎賓”、“南海金蓮”、“絲雨菰云”、“香泥藏珍”、“五老如意”、“半月沉江” 等。
其中以“半月沉江”這道菜尤為有趣。1962年郭沫若在南普陀品嘗素菜。看到那一半香菇為黑色,一半面筋為白色,宛如半輪明月沉入江底,欣然把這道菜命名為“半月沉江”,并在飯后題詩時把這道菜名嵌進詩句。
下午原計劃進入廈門大學,結果現在需要提前一天預約才能進入,聽黃牛說一個人繳納一定的費用之后可以進入,這個錢是和保安平分的。小小的權利如果不制約好,就會被拿出來變現,這件事值得我們反思。
機緣巧合下報了一個廈門半日環島游,私家車服務,隨處可停、相當自由。司機是位東北大哥,特能聊也特有親和力,看夠自然風光,在臺灣免稅店買了些金門特產,大概就結束了。
印象最深的是來到一個小島,大概離臺灣最近的距離只有幾千米。這里以前是走私的勝地,很多年前是車馬繁華的地方,但現在已現凋謝之意,年輕人外出打工,留下的多是老人、兒童做些旅游的生意。L先生的傳說依然漂浮在每個人的口中,好像里面蘊含著自己的年少時光,每說一句就可回光返照。
廈門之行,如此溫暖,仿佛在冬天被春天撞了一下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