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個人生活體驗而言,我覺得「舒服」不是華麗精致,有的時候恰恰相反,華麗精致的東西反而需要一種「束縛」,那代表一種有規則的審美。真正覺得「舒服」二字很妥帖的,是用心,無微不至,是細節的環環相扣,就像穿著一件寬松棉衣,褶皺紋路熟悉熨帖,與骨架皮膚融洽吻合,恍如無物,卻又呵護保暖。
比方說,美食和美器。我其實很喜歡用筷子多過湯匙,口味也更偏向中餐。大多數餐館,無論傳統、文藝亦或者是日常普通的餐館,對于中餐個人覺得有兩個盲點是可以暴露一家餐館的堅持的,一個是筷子,一個就是米飯。好多餐館門面再堂皇,菜色再講究,作為中餐的基本配備這兩樣東西總要露餡。
先說筷子吧。很多餐館都是用那種光滑的不銹鋼圓筷,夾菜都會掉,令人舉物艱難,飯桌上總是難免尷尬。還有很普遍的一種是拿起來很硌手的大學飯堂里那種又長又重的塑料四方筷,粗笨沉重。更有只為方便而不走心的是用一次性筷子,全無體驗可言。
偶爾會無意間找到一些好的筷子。很偶然地在五羊邨進去一家文藝氣息的中餐館,它的筷子也是不銹鋼材料,但是筷頭尖細,箸身輕盈,線條勻稱,手感輕巧,舉筷靈活,上面刻有很多精細的花紋,以此來使它光潔卻不滑手。舉筷下箸之間,順著筷身上精細的花紋,筷頭下的美食也多添一絲視覺上的美感,手指的觸感好,夾物入嘴的口感也變得妥帖,更是強化了味蕾的享受,不能再棒!
再說米飯,這是中餐館的另一盲點。
大部分時候我們看到的餐館米飯的樣子都是黯淡無光,半冷不熱,飯粒呢,不是太軟就是太硬,有的黏糊著一坨,有的微微泛黃,甚至夾雜著剩飯。這樣的米飯經??梢宰屢患也宛^顯得馬虎又寒酸。
不過比起好筷子,有好米飯的餐館還是會多一點點的。學校附近有一家常去的餐館,它的米飯光潤晶瑩,色澤均勻,飯味濃郁,咬感豐腴,我第一次去的時候點的是榨菜肉絲,配著酸香漬菜,米飯的香味和水分適中的口感與之相得益彰,吃得不能再窩心滿足了。
所謂飲食男女,食色性也。我們中國人愛吃,對食色人生總是津津樂道。吃飯是一種情境,飲食不止是舌齒的局部享受,也該遍及視聽嗅觸各種感覺,這才是飲食為整體感官帶來的完滿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