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上那個身著亮片禮服、驕傲走向頒獎舞臺的女星一回眸,啊,甩一下飛揚的波浪長卷,眼神滿是自信的光芒,那不就是自己嗎。
小女孩坐在電視機前,看著屏幕上頒獎典禮燈光璀璨、華美奪目的時刻,想象著那個領獎的女嘉賓,正是自己的場景。她一邊陶醉在幻想里,一邊坐在簡單甚至有點簡陋的房間地板上,她自己清貧樸素的家里,甚至連她睡覺的一張床都沒有,她那個做工程師的父親,幾乎把所有的關注點和注意力都放在了她的弟弟上。她黯淡灰色的家庭生活,甚至在父親家暴母親的某些時候,還會涂上恐怖的色彩,但這并不妨礙她,不停地制造自己要成為一個歌星的夢想,并為之“甘之如飴”地奮斗。
小女孩對著電視發呆、做夢的時候,在擁擠雜亂的火車車廂產生“靈感”的時候,為了讓“靈感”不被老師提問打斷寧愿伸手“挨打”的時候,這是電影《神秘巨星》特別打動我的幾個片段。
靈感多么珍貴、易逝、閃耀,跟夢想簡直是一樣的,為了讓她在平凡枯燥的生活中多“高光”一會兒,忍受貧困、窘迫、骯臟甚至是委屈、疼痛、恐懼,又有什么關系呢。
電影公司之所以被稱為“造夢工廠”,因為很多時候,電影都拍出了我們普通人心目中的幻夢——那些最盼望實現、最體面最風光的時刻。但是現實生活中,別說“高光”了,在如今充斥著油膩、焦慮的大環境里,尚且“說的過去”就已經不錯,更別提還有一地雞毛和滿地找牙的狼狽不堪。
我們仿佛從小都特別喜歡提“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這個概念,推崇的都是“高光時刻”有多令人羨慕,“幕后付出”就有多令人望而卻步。
但其實,能夠為了那個遙不可及的夢,一如既往、赴湯蹈火、堅持到底的,本身不就已經是最大的意義了嗎。
知乎上關于“一件事堅持了數十年是怎樣的體驗”的高票回答,某一個父親講述自己孩子堅持繪畫的經歷格外令我震撼。
原本孩子剛開始上繪畫班,在一班小朋友的繪畫水平中可能排到最后,被老師也含蓄評價說資質一般可能并不適合畫畫。
父親并沒有因為老師的話就將孩子的繪畫人生潦草收尾,只是回去跟兒子交流了下,說這樣吧,每天在沒有什么特殊情況的安排下,都來畫一幅畫講一個故事。
隨便畫什么,但是要求是,每天都必須畫一幅。
于是日積月累,孩子如今已經畫到了第三年。
細心的父親也把孩子每天的畫作都拍成照片保存了下來。
翻看這一幅幅畫作,真是太想感慨,時光的行進,一旦有了具象的載體來反映,產生的能量真的是驚人的!
從臨摹,到各種富有想象力的表達,某一張獲得上海市動漫比賽一等獎的畫作,我看了也想忍不住叫好!
我甚至腦補了一下,孩子在領獎臺被聚光燈照耀接受獎牌的時候,可曾會知道三年前,自己還曾被專業老師否定過?那一張一張最初由稚嫩的筆法、凌亂的線條構成的畫稿,正以肉眼可見的進步變得越來越有表現力,越來越有靈氣,帶給孩子的,是不是也是越來越強大的相信和樂趣?
笨工夫的“堅持”和輕飄飄的“靈感”,年年月月日日的“灰頭土臉”與一時一分一秒的“光彩照人”,如同電影里那個晃蕩過夏天的火車,車廂的始終“悶熱”和窗外偶爾拂來的“清新”,這些看似矛盾的對立面,正是每一個認真追夢的普通人恒久“平庸”又偶然“神化”的寫照。
不要真的以為,最終成功的都是兩分鐘就能創作出歌曲的天才,是那些“所站處正好就是風口”的幸運兒。
那些為了“高光時刻”把說得出說不出口的苦楚全都一飲而盡還甘之如飴,平靜接受自己的“無能”與“平庸”,感激珍視那些猶如神跡般出現的“閃光點”,這些“高手”,恐怕才是離成功更近的人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