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標題
甄士隱乃“真事隱去”之意,賈雨村乃“假語村”又或“假儒村”之意。
本回說甄士隱因愛女英蓮被拐,后家旁葫蘆廟失火殃及自家,無奈投奔岳父。岳父見女婿這等狼狽而來,心中有些不樂。即使甄士隱折變田地還是有些銀子,但他乃讀書人,并不擅長下田勞作,便不得岳父喜歡。寄人籬下的感受不甚好,故追隨了跛足道人飄飄而去了。
而曾被甄士隱救濟過的進京赴考的賈雨村,直至甄家落寞仍杳無音信。甄士隱出家后才“姍姍來遲”,成為了官府新太爺,正所謂“你方唱罷我登場”一退一進,對比分明。
此意:在那個腐敗專制的時代,真正有良知的正義人士,是受排擠的,只好隱居起來;而能夠生存下來只有像賈雨村這樣的一心求名求利之人。
回顧甄士隱和賈雨村的相識
甄士隱是個仁心寬厚的人,不僅沒有看不起貧苦的賈雨村,還邀他于家中共度中秋。得知他囊中羞澀無法上京趕考后便支50兩白銀加兩套冬衣給他,讓他買舟西上,雄飛高舉;后還寫了兩封薦書欲給他,奈何他第二天一早就進京了沒趕上。
可見甄士隱是個很真誠實在的人,他是真的把賈雨村當成自家兄弟一樣對待(不過還好薦書沒有給賈雨村,否則真是壞了甄老爺的名聲了)。
聽到他吟的“玉在櫝中求善價,釵于奩內待時飛”、“時逢三五便團園,滿把清光護玉欄。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的自大之語仍覺得他是“非久居人下”之人,且“飛騰之兆已見,不日可接履于云霓之上矣”。
把自己比作“櫝中玉”、“奩內釵”,還妄想著自己會被“人間萬姓仰頭看”。這樣狂妄的一心追求功名和利益的賈雨村也就是遇到了單純愛才惜才的沒什么腦子的甄士隱,否則誰會看得上他呢?
“巨眼”看賈雨村
狂妄的賈雨村還有一個特點——自戀。甄士隱家的丫鬟不過是猛抬頭看到窗內有個貧窘之人,“這樣雄壯,卻又這樣襤褸,”心里想的還是“我家并無這樣貧窘親友”,因憐惜“不免又回頭兩次”,賈雨村便“狂喜不盡,自為此女子必是個巨眼英雄,風塵中之知己也。”
好一個“巨眼英雄”,一個“巨”字描述賈雨村自己把自己高看的不是一點兩點,可嘆可笑。
細節處當甄士隱給賈雨村置辦了銀子冬衣助他進京趕考時,他僅“收了銀衣,不過略謝一語,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談笑”。銀子和冬衣對于衣著襤褸的貧窘的他來說不是錦上添花而是真正的雪中送炭,但他卻表現得理所應當一般,實在不盡人意。
或許是賈雨村覺得這點盤纏對于甄士隱來說不算什么所以也不必多謝?或許是覺得自己才氣逼人獲得甄士隱賞識饋贈是他有伯樂之眼識得千里馬?還是他本來就醉翁之意不在酒,只是想借酒宴讓甄士隱救濟他?全都不得而知。
但不管是什么原因,他的表現說明他并不像甄士隱一樣是個實誠的人,也并懂得感恩。真真是甄士隱看錯了人,真心錯付。
愛女英蓮被拐
再說甄士隱的愛女英蓮,“英蓮”音同“應憐”,有應當憐惜之意。甄士隱老來得女,卻因下人霍啟(音同“禍起”)在元宵夜抱著英蓮出門看花燈,一時疏忽被人拐走。應了之前癩頭和尚見到英蓮時的言詞:“慣養嬌生笑你癡,菱花空對雪澌澌。好防佳節元宵后,便是煙消火滅時。”
詞中,“菱”對英蓮日后的名字“香菱”,“雪”對“薛”。菱在夏天開花,然后空對上冬日的雪,之后的故事,香菱遇到薛蟠,自沒有什么好結果。
英蓮慣養嬌生也如同大觀園的女兒們一樣,慢慢卻遭遇了不同命運。在佳節元宵后,由盛轉衰,弊端層出,最后煙消火滅(也暗指曹雪芹家真實情況是雍正六年元宵節前夕被抄家)。
幻境與現實
由甄家看賈家,由甄士隱看賈寶玉,甄對賈,真對假。同入太虛幻境,同遇警幻仙姑,借此點出甄的遭遇和歸宿是賈的一生道路的縮影。絳珠草以甘露灌溉,“只因尚未酬報灌溉之德,故其五內便郁結著一段纏綿不盡之意”。絳珠草乃林黛玉的前世,幻化成人形為絳珠仙子。
“他是甘露之惠,我并無此水可還。他既下世為人,我也去下世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淚還他,也償還得過他了。”這里的“他”指的便是賈寶玉,賈寶玉的前世是神瑛侍者,曾澆灌過三生石畔的絳珠仙草。所以林黛玉下凡來找賈寶玉報恩,報恩的方式便是大家熟知的林妹妹的“拿手絕活”——哭泣——用一世的眼淚償還賈寶玉的一時恩情。
女媧補天時造“頑石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只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只單單的剩了一塊未用”,此頑石聽癩頭和尚和破足道人講“紅塵中榮華富貴,不覺打動凡心,也想要到人間去享一享這榮華富貴”,于是便有了賈寶玉出生時口中銜著的那顆寶玉,借“賈寶玉”的肉身下凡。
“玉在櫝中求善價,釵于奩內待時飛。”有的解說版本里分析說,前玉指的是林黛玉,雖一心為寶玉,卻并不曾主動表露心意,只是被動求得寶玉的憐愛;后釵指的是薛寶釵,寶釵先安分守己、審時度勢,后蓄勢待發,該出手時就出手。
?
關于曹雪芹
百度百科關于曹雪芹家有這樣一段介紹:
曹雪芹的曾祖母孫氏做過康熙帝的保母,祖父曹寅做過康熙帝的伴讀和御前侍衛,后任江寧織造,兼任兩淮巡鹽監察御史,極受康熙寵信。在康熙、雍正兩朝,曹家祖孫三代四個人主政江寧織造達五十八年,家世顯赫,有權有勢,極富極貴,成為當時南京第一豪門,天下推為望族。康熙六下江南,曹寅接駕四次。雍正六年(1728年),曹家因虧空獲罪被抄家,曹雪芹隨家人遷回北京老宅。
關于《紅樓夢》
曹雪芹既不借助于任何歷史故事,也不以任何民間創作為基礎,而是直接取材于現實社會生活,是“字字看來皆是血”,滲透著作者個人的血淚感情。作品“如實描寫,并無諱飾”,保持了現實生活的多樣性、現象的豐富性。
從形形色色的人物關系中,顯示出那種富貴之家的荒謬、虛弱及其離析、敗落的趨勢。他所寫的人物打破了過去“敘好人完全是好,壞人完全是壞”的寫法,“所敘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使古代小說人物塑造完成了從類型化到個性化的轉變,塑造出典型化的人物形象。
曹雪芹以詩人的敏感去感知生活,著重表現自己的人生體驗,自覺地創造一種詩的意境,使作品婉約含蓄,是那樣的歷歷在目,又是那樣的難以企及。
他不像過去的小說居高臨下地裁決生活,開設道德法庭,對人事進行義正詞嚴的判決,而是極寫人物心靈的顫動、令人參悟不透的心理、人生無可回避的苦澀和炎涼冷暖,讓讀者品嘗人生的況味。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二版)第四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本回闡明了“此文無朝代年紀可考,也沒有什么朝廷治風俗的善政”,“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真假有無,看官自便。
本回回味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