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四年級之前就沒剪過指甲,十根手指的指甲總是“光禿禿”的,我像很多媽媽一樣覺得那只是個“壞習慣”,還經常批評和調侃她。后來,我開始學習心理學,也意識到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很多問題,經過我的改變和調整,我和孩子之間的交流溝通漸漸多了,很“神奇”的一個現象就是孩子不啃指甲了,當然我當時并沒有把這個事情和我的改變聯系起來。
再后來,來到完形工作,學習大楊老師的團咨視頻時,大楊老師談到孩子“啃指甲”“吃手”都是因為“焦慮”,我的心里“咯噔”一下,也對孩子“啃指甲”前后轉變的緣由恍然大悟。
以前的我用完形的話說是一個“用頭腦”去愛孩子的媽媽,自以為是地講道理,評價對錯,規范行為。因為對自己情緒、感受、需求的封閉,女兒的情緒、感受、需求我當然也一無所知。很幸運的是遇到完形,在初級班《生命的覺醒》課程里很重要的一個練習就是:感受自己的感受,感受別人的感受 。大量的體驗式的練習帶給我最大的改變就是情緒的流動, 原來干涸的心里注入了生機。因為心和心的鏈接,我跟老公和女兒的關系也更親密 。
時間過的很快,“啃指甲”的事已經過去很久,女兒也已經是一名初一的學生,因為家離學校很遠所以選擇了住校。上個周天,女兒作業未及時完成,本該出發的時間她還在做作業,我的情緒在三番五次的催促后還是爆發了,在我的批評和指責聲中女兒還是按自己的節奏做完了作業。急沖沖的坐上公交車后,我的心情平復了一些,轉頭望向坐在鄰座的女兒,她低著頭正在“啃指甲”甚至“唆手指”,那一刻,與以前不同的是我馬上感受到了女兒內心的緊張和不安,有對快要遲到的“焦慮”和對自己沒能按時完成作業的“愧疚”。
女兒是一個內向的孩子,情緒并不外露,我爆發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她的無動于衷,我在她臉上看不到著急和愧疚,聽不到她的解釋和溝通,甚至她很少像個孩子一樣的哭鬧!曾經我以為那是跟我的對抗和挑釁。那一刻,我都釋懷了,她也肯定很著急很慌亂,只是她的表達方式是壓抑的,以至于需要“啃指甲”和“唆手指”這樣的動作來釋放!
很慚愧,做媽媽已經12年,對孩子內心世界的了解還有這么多“盲區”,好在我已經走上“完形”自我成長的道路,期待自己能成為“尊重而不放縱,分享而不教導,關懷而不干涉”的媽媽,用我的生命去溫暖孩子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