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已經是我第五天以閱讀馬克吐溫的短篇小說作為新一天的開場節目了。對于馬克吐溫,我略有耳聞卻都是皮毛。我知道他是美國歷史上的標桿級文學家,知道他的《哈克貝里芬歷險記》,知道他曾經半開玩笑地說,他有一個雙胞胎兄弟,幼年時,母親在給他們兄弟倆洗澡時不小心淹死了一個,而那個淹死的才是真正的馬克吐溫。
但我不知道的是原來馬克吐溫是塞繆爾.朗赫恩.克萊蒙斯先生的筆名。也沒曾想到這位吐溫先生乃影響美國文壇百年的“英式斯文文風”的終結者。更出乎意料的是,馬克吐溫曾經在中國遭到八國聯軍侵略時,毫不猶豫地站在中國人民一邊,公開發表演說,“主張把侵略者趕出中國”。
通過本次閱讀我對吐溫的形象逐漸清晰起來。“他以筆做投槍刺向低效的政府”“他將文字當石塊,投向寡廉鮮恥的那些人”。這兩大特征讓我不禁想起了魯迅先生。是的,我看見了一位來自美國的魯迅!有意思的是,魯迅還真為馬克吐溫的小說《夏娃日記》的中譯本作過序,并評價其“在幽默中含有哀怨,含有諷刺,則是不甘于這樣的生活的緣故”。所以,我大膽地揣測魯迅在文風上或多或少曾借鑒過馬克吐溫。只不過,生于中國亂世的魯迅,文筆更犀利更不留情,且缺乏幽默感。
懷著對其文章強烈的好感,及對其生活化語言運用自如的崇拜,我特寫下以下讀后感,作為對這一段時間閱讀其作品的總結,并留給數十年后,記憶力逐漸衰退的我,以便回顧及重溫。
一、馬克吐溫的口語化文字的魅力
該用什么詞匯去總結馬克吐溫的文字風格呢?“活潑”“生動”“接地氣”“幽默”這些詞都適合于對馬克吐溫文字風格的評價,但,又缺乏力度。因為這些已被無數次使用過的詞,既能用在馬克吐溫的身上,又能應用于評價網絡三流作家,很不具有獨特性與代表性。
想來想去,我想到了“口語化”這個詞。
我已在上文提到過,馬克吐溫終結英國斯文文學在美國的統治地位。此言著實不假。其每一篇短篇小說均采用了樸實不修飾,生活中常見的口語。如《我怎樣編輯農業報》中,“搖你個祖奶奶”“你這白菜幫子”“卷心菜崽子”等語言,雖是咒罵之語,讀起來卻異常生動,仿佛口中的醬瓜,清脆爽口,既不粗俗,亦能展現角色風格,凸顯社會底層人士的真實風貌。
我們不妨回想下與馬克吐溫同一時期的歐洲作家們,巴爾扎克,莫泊桑,雨果,他們的作品文風華麗,描寫細致入微,富含古典底蘊。再回想下19世紀30年代的美國作家霍桑,他的作品秉承歐洲風格,充滿哲學思考及唯心主義色彩。無論是橫向比較,還是縱向比較,馬克吐溫更像是橫行于密西西比河上擼起袖管撐著船的船夫,或是帶著闊邊沿帽馳騁于德克薩斯草原上的牛仔。真實不造作,熱情不遮掩。我甚至認為他的文字風格反而更為21世紀的我們所接受。
二、馬克吐溫的“以小見大”
你很難在閱讀馬克吐溫的小說時正襟危坐。其對日常瑣碎事的描述實在太過輕松有趣。讀者們全然不該裝腔作勢。馬克吐溫的短篇小說均取自生活中的細小片段。從合同兌現遭辦事窗口扯皮,到無知文人不懂裝懂寫文遭怒斥,再到官員競選互相摸黑。這些片段沒有宏大的結構,沒有沉重的背景,都只是兩三個人參與其中的小品。然而,正是這些只談身邊事的小品文,反而更具沖擊力,因為我們都經歷過。也更能獲得老百姓的共鳴。
想想看,你我誰不曾被各種證明開具搞到精疲力竭,誰不曾被那些不懂裝懂的影評人弄到火冒三丈,誰又不曾在茶余飯后聊起希拉里與特朗普的鬧劇,這些故事都是小事,但卻以小見大,深藏市井百態。聯想起現在的不少作家,網絡常客們,動輒世界大局分析,國家政體見解,論調空洞,脫離現實。馬克吐溫放低寫作立足點的態度很值得我們的學習與模仿。
三、馬克吐溫給我的啟示
想要成為下一個馬克吐溫?你不僅要會運用生活化語言,會觀察周圍的市井眾生相。更要先成為一位編劇。馬克吐溫的短篇小說類似于單幕劇。簡于環境及人物心理的描繪,精于語言對話的打磨。這種以對話來推進劇情的風格,簡潔明了,且很富感染力。同時,也是編劇基本功的體現。據我所知,如《百萬英鎊》這樣的短篇的確曾被改編為電影。可見,他的小說雖短,但戲劇架構堅實,表現形態可以輕松游走于書與戲之間。不僅馬克吐溫如此,另一位我十分崇拜的作家海明威同樣喜歡用大段對話來推進劇情,也是位編劇功底扎實的作家。
曾經在簡書上看見這樣一句話,“無論你從事何種職業,最好都學一點編劇,因為這能助你看透本質”。對于這句話,我無比同意。編劇的重要性從深層次來說,是助我們看透事物內核,并學會用文字去表述。而從表層來看,它能幫助我們快速學會敘事邏輯,明白情景結合的奧妙,更能助我們掌握劇情推進的技巧。顯然,如果馬克吐溫想做一位編劇,必定水到渠成。而對我這樣一位二流文案而言,掌握一定的編劇技能也可大大提升我的文字表達能力乃至商品推銷能力。
寫在結尾處:
每天我都會利用上班前20分鐘讀上個10頁書,每讀一本新書,就愈發發現自己的不足。對于一名文案而言,不停地閱讀能讓我不斷地獲取靈感和技巧。而寫讀后感又能助我提升自己的總結能力和表達邏輯。即使拋開文案這一工作不談,讀書讓我變得心平氣和,即使獨處也不再孤獨。無論怎樣,從養成讀書習慣的那一刻起,我知道,我的人生終將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