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來談談荀彧吧!最初看三國我就挺欣賞他,論治國方略我一直覺得他并不比孔明差,只不過孔明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感人事跡后人贊揚更多罷了。因此,在某些角度來看,孔明和文若在我心目中應是不相上下。
網上經常將曹營的荀彧、郭嘉和賈詡比較,除了易中天點評賈詡的大智慧外,好像稱贊郭嘉的鬼才也很多。確實,郭嘉乃難得的能人也,以謀略見長,其用計萬無一失,智力和計謀方面不見得比之后出山的孔明差。只可惜兩點,一是他做人有點問題,行為不太檢點,二是他實在死得過早,僅是早期的那些謀略才干,還是很難以事實證明他的智慧能力在其他人之上。
當然,今天主要是想從一些特別的角度來談謀臣談荀彧。我要從幾個方面展開,從不同角度分析荀彧的“王佐之才”。
曹操稱他為“吾之子房”,單這一點就足以證明他和其他謀臣之間的不同之處!子房是誰,是張良!劉邦稱其:運籌策帷幄中,決勝千里外!自然,荀彧可能并沒有張良那么牛逼,但是他確實稱得上曹操的“子房”!是他縱觀全局為曹操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軍事路線,也是他多次修正了曹操的戰略方針而得到曹操的賞識。其中有兩件非常重要且改變歷史走向并奠定了曹操根基的大事件。
一是勸誡曹操放棄奪徐州的計劃。當時徐州牧陶謙已死,曹操便打算趁機奪取徐州,再消滅呂布。但荀彧以漢高祖保守關東,光武帝占據河內的史實勸阻曹操,他認為應先鞏固基地以控制天下,這樣進可以制勝,退可以固守,雖有困難曲折卻最終能完成大業,并提出如果失去了兗州,要是徐州也攻不下,將軍將安身于何處?況且徐州子弟因先前的恥辱必定會誓死奮戰,沒有投降之心,即使能攻下徐州,還是不能占有它。荀彧字字都說到點子上,有理有據,自然把曹操說動了。后來曹操大敗呂布,呂布連夜棄營撤往徐州,曹操乘勝攻取定陶城,并分別派出部隊收復兗州各縣,兗州遂平。這一切都幸虧荀彧讓曹操放棄徐州,不為眼前的誘惑所動,先保住根基才不至于因小失大,同時荀彧不放過任何戰機,要曹操抓緊時間備糧餉,擴充實力。
這里不得不提保住兗州的重要性,如若當時曹操真失了兗州,其不利之處就如劉備因關羽大意失了荊州一樣可怕!若不是蜀國失了荊州,孔明幾度伐魏怎能如此勞心勞力!怎能為糧草而苦苦受限!而如果當初曹操失了兗州,那是斷然不可想象的!兗州跨黃河、濟水,是天下要沖,雖殘破,卻是曹操的關中、河內,如不平定兗州,曹操以后要統一北方,成就大業,那可就懸了!實際上,看后期蜀國之失,除了外因,更重要的是劉備根基不夠穩固這一內因所造成的!攘外必先安內,乃真理也!
第二件便是“勸奉天子”。盡管荀彧一心為漢,但如若沒有他的提議,何來其后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沒有天子在側,曹操的地位就完全不同了!挾天子的優勢之處就更不用提了!看看后來袁紹多么后悔,就知道這樣做有多么英明!從整個歷史來看,這一做法是曹操實現其霸業中一個尤其重要的一個轉折點!而這一點也是荀彧促成的,可見荀彧之才,確實是王佐之才也!
以上這關鍵的兩步,不得不說,都是荀彧的功勞。沒有荀彧的出謀劃策,至少曹操絕對要在那上面多走一些彎路。
至于伐袁方面,盡管先有郭嘉的十勝十敗論,后有荀彧的四勝四敗之說,但有一點必須要肯定的是,縱覽官渡之戰的勝利僅在于三個人:荀彧、荀攸和最后叛變的許攸。所以其實壓根就沒郭嘉的事啊!
戰前,荀彧為曹操規劃了戰略部署,提出先擊敗呂布,平定東線;調派鍾繇鎮守長安,持節穩定西線,騰出手來與袁紹決戰;戰中,曹軍軍糧即將用盡,曹操想退兵,一些人甚至要投降袁紹,又是荀彧制止退縮的想法,鼓勵尋機決勝;戰后,曹操要回師對付劉表,又是荀彧提出不給袁紹以喘息之機,一舉平定河北。
這三個階段最重要的是中期,當時曹操因糧餉問題想要退守許昌,荀彧則發表了他的意見。
眼下軍糧雖少,還比不上楚、漢在滎陽、成皋之間那樣艱難。當時劉、項雙方都不肯先退,先退的一方必定處于被動。您以僅及敵之十分之一的兵力,就地堅守,扼住敵人咽喉使其不能前進,已經半年了。敵人的底細已經清楚,銳氣已經枯竭,局面必將有所變化,這正是使用奇謀的良機,不可失去啊!
如沒有荀彧的這段話,曹操哪能等到許攸叛變投曹!哪能抓住最佳的戰機!雖說郭嘉預測到孫策之死看似很牛逼,但實際上還是處于被動,但這里荀彧預測曹袁決戰之變,看出許攸之軟肋、袁紹之漏洞,最終是歷史再一次證明了荀彧當初的遠見卓識。
如果許攸家犯了法,一定不會放過,不寬縱,許攸必然叛變。
因此,正是官渡之戰讓我對荀彧之戰略之遠見佩服得五體投地!可能官渡之戰荀攸獻了不少戰術計策,其一燒韓猛二燒淳于瓊,同樣讓人嘆服!但比起精于算計的計謀戰術,全局戰略則更重要!這也正是荀彧之謀!計謀計謀,謀才是關鍵。無謀之下,計也窮!
最后,說一下荀彧最讓我敬佩的兩點。
一是謙卑,絕不居功自恃!
建安八年,曹操上表,封荀彧為萬歲亭侯。正在擔任尚書令的荀彧看到了曹操的表文。他非常謙虛,認為自己沒有戰功,把表壓了下來。因此,曹操又寫信給他說:“同你共事以來,你幫著糾謬輔政,薦舉人才,提出計策,周密謀劃,做得已很多了。立功不一定都靠作戰,希望你不要推讓。”荀彧這才接受萬歲亭侯的封爵。
建安十二年,增荀彧食邑千戶,前后共計二千戶。還要授以三公之職,荀彧使荀攸推辭十幾次才作罷。
二是識人,多舉薦之氣度!
三國里人人都知道孫仲謀用人之長、劉玄德識人之能(其實曹操也不賴!)但個人認為,用人和識人是一個優秀的主公應具備的能力,所以不足掛齒,沒什么了不起!但在識人上唯有荀彧與眾不同!這是他明顯勝于孔明的地方!孔明揮淚斬馬謖,正是暴露了他識人之短!用人之疏!可嘆可惜!
回頭再看荀彧吧,先看他如何評價敵人。
田豐剛愎而好犯上,許攸貪婪而不檢束,審配專權而無謀,逢紀果決而剛愎自用,顏良文丑,不過匹夫之勇罷了,可以一戰而擒!荀彧如此一席話, 正應了孫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荀彧此等厲害之處,是源于他既不自傲,也不輕視任何人,能帶著最理性的眼光審察刨析每個人。他能將那么多能人之輩推舉給曹操,除了他識人眼光犀利而獨到,更重要的是他胸懷寬廣,氣量寬宏,不在乎別人比自己強!
公瑾嫉妒孔明之才,而容不下他;田豐許攸,謀臣間的明爭暗斗;在三國亂世,縱有英雄輩出,可誰沒有一些隱惻之心,誰沒有一些爭功之念,誰不想為自己闖出一片天!但唯有荀彧善于為其主為他人鋪路!回想起來,沒有荀彧的引薦,哪有郭嘉為曹操出力的可能!郭嘉能有那些成就,還是多虧了荀彧先知其才,后賜其機吶!
曹操將荀彧比作子房之外,另有八字可鑒。
天下之定,彧之功也。
曹操《請增封荀彧表》(后漢·荀彧傳)中還有一段評價。
彧之二策,以亡為存,以禍致福,謀殊功異,臣所不及也。
可見,在曹操心里荀彧才是真功臣也!而郭嘉、賈詡之流,與荀彧相比之下,自認為可不只是差了一些人品那么簡單。
最后,引用一句司馬懿的話來說明一切。
書傳遠事,吾自耳目所從聞見,逮百數十年間,賢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