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伸手黨?
我給它下了個定義:對別人的付出覺得理所應當可以坐享其成的那一類人。
這幾天生活中出現了好幾個伸手黨,作為一個喜歡尋根溯源的人,我很認真地思考了關于伸手黨的幾個問題,并且記錄下和你分享。
ps:以下分析僅代表個人,作為一個心理學入門的小菜鳥,如果您看完覺得邏輯上或理論上有所欠缺、有漏洞,可以在后臺和我留言探討哦,竭誠歡迎思維碰撞的火花!如果覺得我分析得在理,就夸我一句吧,哈哈~
01 ?本篇適用關系和場景
適用關系:職場關系和聯結不太緊密的關系(如普通朋友、點頭之交、點贊之交、網友等)。這些關系,更多和“利益”相關。
本篇中伸手黨出現的場景限定需符合以下幾個條件:
1. 事情解決難度不是很高,專業性不強
2. 自己花費一定的時間可以找到答案
3. 被問人已經給到一定的啟發,還是不愿自己去找答案
4. 覺得被問者給你提供答案(或是解決方案)是理所應當的
具體場景舉例:
1. 職場中
a. A給同事們就最新推出的旅游目的地做了培訓,培訓后問大家還有沒有問題,A問:你說的這個目的地在哪個洲?
b. 上司:你幫我馬上去查一下今天最早去北京的航班有哪些,訂張票。
下屬反問:我該上哪些網站查?
2. 素未謀面的網友,因為某件事情有聯結
A覺得B的讀書筆記做的好,想請求其分享,B因為是自己花費功夫做成的,不想把它分享給陌生人。A覺得自己是虛心請教,B這樣拒絕她是傲氣。
02 ?是什么造就了“伸手黨”
”伸手黨“最可怕的一點在于----與生俱來的“理所應當”氣質。
他們常見的心理是這樣的:
我主動向你請教這個問題,你回答一下不就好了嗎,為什么要這么傲,直接給我解決方案不好嗎?
你有沒有發現,他們下意識地把自己放在“弱勢”的那一方的位置:
你知道的比我多,你是我上司,你告訴我,理所應當,我虛心和你請教,這個行為是值得表揚的。
被伸手黨,由于其年齡、智識、職位、某個技能上更上一層樓,是屬于關系中較強的那一方。處于相對弱勢的伸手黨,因著“弱勢”的地位,有著“弱者”情結,覺得強者照顧一下弱者是應該的,所以內心會覺得理所應當。
那么伸手黨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以下是我思考的結果,針對兩種情況去尋找不同的原因:
03 ?為什么我會在意“伸手黨”?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昨天和幾個朋友討論“伸手黨”的問題,同樣是面對這群人,有的朋友絲毫不在意,而我和另外一個朋友卻覺得這件事情很嚴重。
為什么“我”會這么在意?這是一個朋友反問我的,也是一個反觀自己的機會。
于是我用有限的知識思考了半天。我發現,那是因為我對伸手黨有“期待”。在我的認知范圍內,“不做伸手黨”是我處世的一個準則,我自己盡量避免去問他人一些愚蠢的問題,以免浪費彼此的時間,所以我的行為模式設定為:別人也得和我一樣,用這條準則。我期待他們的思維模式和我一樣,將自己的標準強加在了他們身上。
這在心理學上叫做“投射”。投射作用,是指個體依據其需要、情緒的主觀指向,將自己的特征轉移到他人身上的現象。投射作用的實質,是個體將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心理行為特征推測成在他人身上也同樣存在。弗洛伊德于1894年提此概念,用以分析及了解“說者的內心世界”。精神分析學者認為投射是個體自我對抗超我時,為減除內心罪惡感所使用的一種防衛方式。
簡而言之,就是“我這么想,你也要這么想”、“我這么做,你也要這么做”。
伸手黨和被伸手黨之間的情境,就屬于互相投射的典型例子。認知范圍和層次不同,自然不能有同樣的思考和行為準則。彼此都站在自己的認知范圍內和對方對話,怎么可能溝通順暢呢?
04 思維升級第一步:不做伸手黨
上面提到,形成伸手黨有兩個因素,一個是“智力”層面,一個是“意識”層面。
對于很大程度由智力原因造就的伸手黨,需要更多的耐心去引導,不在本節討論之列。我現在討論的主要是針對由于思維的惰性而形成的伸手黨,碰到這種人,我們該怎么辦?無視是一種解決方法,但如果是在職場上,是在合作關系中,是在同一個關系網絡中呢?我們必須想到一種方法論去解決這個問題,讓關系可以順暢地走下去。這個方法論的主動實施者(或者說引導者)必須由關系中的強勢一方----被伸手黨來擔任。
以下是我自己總結的普適方法論三步曲,不同情境可以改變戰術。
如果想要在職場中更進一步,一定要升級思維模式:不做伸手黨是第一步!
以上是這兩天從生活實踐中提煉出的思考分析,希望以上的分析可以讓我更了解自己,明白自己身上的短處,并通過方法論的提煉,真真實實地應用在生活中。
說了那么多,總結為一句大白話就是:
你多站在別人的角度想想,不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