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高考放榜時,幾家歡喜幾家愁。
但無論成績如何,跨過高考,一個新的人生階段開始了。
所謂高考一場,不過成長之仗。
人生無限,謹以此文寬解所有考生以及他們的父母。
高考不過一場修行
考得好,當然值得慶賀。
畢竟,考上一所好大學,去到更好的城市,遇見更強的對手,歷經更多的考驗,也有更多機會創造奇跡。
考得差,也不必灰心和絕望。
只要你身體健康,一直走在修行的路上,一直堅守內心的渴望,總有一天,你也會發出屬于自己的光。
高考不過一場修行,分數多少并非最終。
只要你一直前行,余生就有很多可能。
高考或許可以影響你的未來,卻絕不會決定你的人生。
未來還長,路在腳下。
不信?看看他們如何走出高考的“陰霾”:
01
馬云:數學曾得1分
1982年,18歲的馬云迎來了生命里的第一次高考。
他的報考志愿表上赫然寫著:北京大學。當年,他的數學成績是——1分。
心灰意冷的馬云和表弟去賓館應聘服務生,讓老板給拒了,通過找關系,才做了一份給出版社送書的活兒。
19歲那年,他再次走進高考考場,數學成績19分!
馬云又開始了一邊打工一邊復習的日子。到了20歲那年,他參加了第三次高考。這次,數學考了79分,但總分數比本科線還是差5分。
當年,杭州師范學院(2007年改名為杭州師范大學)英語系由于剛升到本科,以至于報考的學生竟然不夠招生數。
校領導做了一個決定,那就是讓幾個英語成績好的專科生直升本科。
于是,英語成績很牛的馬云以本科生的身份踏進了杭州師范。
02
李修平:曾三次落榜
當初,李修平高考連續三年落榜,父親卻從來沒有為她“走后門”找工作。
父親的話里沒有絲毫通融:“你如果繼續復習考大學,我支持你;你如果不想考了,就把檔案放在街道上,聽街道的安排。”
李修平特別不服氣:姐姐哥哥都上了大學,怎么我就不行?
后來她考上了北京廣播學院播音系,離家時,父親送給她幾句話:“生活要樸素,學習要努力,做人要坦誠。”這是一個父親送給女兒的“規矩”。
孩子們,無論你的成績有多么糟,它和你未來的成功沒有必然的聯系。
堅持你的努力,在任何逆境中保持好你的狀態,別害怕失敗,不卑,無愧,走好每一步,你就是成功者。
每顆種子都有自己的花期
高考結束了,一位班主任在家長群發了一條微信,內容是這樣的:
不管成績怎樣,沒有什么優生差生的區別。
家長們要知道,每一個小孩都是種子,只是每個人花期不同,有的花一開始,就絢麗綻放;
而有的花,卻需要漫長的等待。
不要緊盯別人的花,不要覺得別人家的永遠都是好,相信花有自己的花期,細心呵護,看著他一點點地成長,這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也許你的種子永遠都不開花,因為他是一棵參天大樹。
我國有這樣一位老師,他帶了一個55人的班,37人考進清華、北大,10人進入劍橋大學、耶魯大學、牛津大學等世界名校并獲全額獎學金,其他考入復旦、南開等大學。
他也是一位成功的父親,他的女兒以優異成績被北大錄取。
他就是全國優秀教師、人大附中數學老師王金戰。
以下是這位老師總結的教育經驗,強烈建議每位父母花幾分鐘時間閱讀,仔細品味一定會受益匪淺!
01
影響孩子成績的主要因素不是學校,而是家庭。
如果家庭教育出了問題,孩子在學校就可能會過得比較辛苦,孩子很可能會成為學校的“問題兒童”。
02
不要做有知識沒文化的家長。一些人有高學歷,但不見得有文化。
如果家長不懂得生活,不知道善待他人,甚至不懂得善待自己的孩子,無論他擁有多高的學術水平,他也是沒有文化的人。
03
有修養的父母是:“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他們跟孩子講道理,耐心征求孩子的意見。不要指望打罵孩子就能讓孩子學會服從。殺雞給猴看的結果是:猴子也學會了殺雞。
04
讓孩子成為既有激情又有理智的人。
“沒有激情,任何偉業都不可能善始,沒有理智,任何壯舉都不能善終。”
05
經常和孩子一起做三件事:
一是和孩子一起進餐;
二是邀請孩子一起修理玩具、家具或衣物,偶爾邀請孩子幫忙解決困難;
三是給孩子講故事并邀請孩子自己講故事。
06
如果不是特別忙,父母最好每天趕回家和孩子一起進餐。
家庭的共同價值觀,就在全家人圍著一張桌子吃飯的過程中建立起來。
07
在孩子3歲前后,他的身邊最好有一個無為的放任型父母。
在孩子9歲前后,他的身邊最好有一個積極的權威型父母。
在孩子13歲前后,他的身邊最好有個消極的民主型父母。
有效的教育是先嚴后松,無效的教育是先松后嚴。
08
告訴你的孩子:認真聽講的孩子偶爾成績好,認真自學的孩子永遠成績好。
09
必須讓你的孩子學會與他人交往并愉快地接受小伙伴。
如果父母對自己的鄰居不滿,對孩子的小伙伴也十分挑剔,或者不讓自己的孩子和他們交朋友,讓孩子覺得好像自己跟別人很不一樣,那么,這些孩子長大以后就很難與任何人自然地相處。
10
《麥田里的守望者》為世界貢獻了一個詞語:守望。
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
從中考、高考分數出來的那一刻,很多考生都會大膽猜想自己未來的命運,
高分者,一腳踏入高校,似乎人生已經平步青云;落榜者,面對分數整日哀嘆,預感未來一片慘淡。
其實面對孩子的失敗,父母的應對方式非常重要。
有些家長三言兩語就能激起孩子上進的欲望,而有些家長一句話就把孩子的信心澆滅,讓孩子陷入失敗的漩渦,再難翻身。
如果孩子將考試失敗歸因于自己的能力天資,如:我真是太笨了,那么對以后的考試依舊不會寄予希望。
而當家長引導孩子將失敗歸因于自己的努力不夠,或者客觀分析考試的難度和當時身心狀態的影響,那么孩子還會有信心面對以后的考試。
親愛的父母,愿你永遠做孩子人生路上的鼓勵者和支持者,讓孩子成為更優秀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