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野餐》可以說是今夏國產電影中的一匹黑馬,而且是毫無預兆地沖出來,又曇花一現地收了官,可謂是神龍見首不見尾。各路媒體評價一邊倒,幾乎全部被它征服,自然也是吊起了無數影迷的胃口,我也是其中之一。
終于有時間看了一遍之后,我的感受只有一個:隨性。整部影片情節雖然簡單,人物表演也很單調,基本上也沒有什么戲劇沖突,但卻不像以往那些文藝片,沉悶的讓人透不過氣。我是累了一天,在睡覺之前看的,居然也沒有睡著,看完之后還感覺很精神,或許就是被影片的率性而為感染了。
這部片到底有多隨性,容我慢慢梳理如下。
1.任性的演職員表
這是影片第一個表現隨性的點。就在開頭不久,畫面定格在一個老舊的電視機上,電視畫面則滾動的是本片的演職員表,主角陳升還一個個地念出來。
以往的電影演職員表通常只有兩種表現方式,要么在開頭都打出來,這是老電影慣常使用的方法;要么就放在影片結束之后,近年的好萊塢大片都喜歡這種方式。作為影片的一部分,之前也有很多影片嘗試在演職員表上玩點花樣,最典型的莫過于以漫威系列電影為代表的片尾彩蛋,硬生生逼著你把長長的演職員表看完。但是像《路邊野餐》這樣,讓主角直接把演職員表讀給你聽,還真的是第一次見。
陳升那充滿憂郁感、頹廢感的低沉男聲,不僅僅是讀了個演職員表那么簡單,更重要的是奠定了整個影片的基調,將原本不在狀態的觀眾拉到了影片的氛圍之中。這一手玩法,既新穎,又隨性,還非常有用,不得不令人佩服。
2.史上最率性的長鏡頭
第二個隨性點更不用多說,就是那個被大家津津樂道的可以載入電影史冊的超長長鏡頭,也是整個影片最出彩的地方。
42分鐘的長鏡頭,行云流水,豪不拖沓,無比隨性。雖然內容極其平淡,攝影技術也很低劣,但是代入感很強,演員不出戲,觀眾又能入戲,這一點就非常難得。特別是長鏡頭最后,陳升那一句“像夢一樣”,一下子提高了格調,抖出了時空穿越這個設定,觀眾也突然一醒,原來這整個長鏡頭不過是一場虛幻的夢。可不是嗎,仔細再回想,這一段酣暢淋漓的長鏡頭,還真就像在夢里才能見到的一般。
說實話,我不像很多影評人那樣,對長鏡頭特別感興趣,覺得有個炫酷的長鏡頭就算是神作了。很多好評無數的長鏡頭我都看不出什么感覺,包括那個被推崇到極致的《真探》第4集片尾長鏡頭,在我看來頂多就算是攝影師技術比較高超罷了,真正對劇情起到的推動作用其實寥寥無幾。而再好的技術,如果不能服務于影片,那也只不過是徒有其表而已。
相較之下,《路邊野餐》的這個“劣制”的長鏡頭,我看的反而更有感覺。因為不管拍攝技術怎么樣,這一段長鏡頭是整個影片的核心。假設不采用長鏡頭的方法來拍攝,這一段劇情還是會在,但是就不會顯得那么統一,不會與之前和之后的現實情節涇渭分明。這樣一來觀眾反而會被搞糊涂,不知道到底在講些啥。說實話,如果不是用這么個方法來處理這段夢境情節,我恐怕早就在影片放到一半時放棄了,太枯燥了畢竟。所以,這個長鏡頭的運用,也不僅僅是導演的隨性而為,同樣有他的深思熟慮在里面,自然也是值得敬佩的。
3.詩
第三個讓我感覺到隨性的點,就是貫穿全片的那些晦澀難懂的詩句。看起來就像是通過抓鬮胡亂拼湊出來的詞句,但居然還有一點韻律在里面。經陳升那滄桑頹廢的聲音一讀,又別有一番意境,很貼合影片的基調,甚至可以說是強化了影片的基調。
這些詩句就像一條長長的繩子,貫穿整個影片,觀眾沿著這條繩子,就不至于半路脫出影片營造的獨特氛圍。所以,這些詩句也不僅僅是展現影片的文藝范兒那么簡單,它們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至于這些詩都是啥意思,或許只有導演自己明白,或許連他也不明白,管他呢,隨意吧,沒有必要把什么都搞得一清二楚。
4.小茉莉
一部讓人牢記于心的電影,必然有一段令人難忘的音樂。在《路邊野餐》里,挑起這個大梁的,居然是一首魔性的兒歌《小茉莉》。這首很多年前的臺灣歌曲,被導演用在了他劃時代的長鏡頭中,可見他是非常重視的。
但是為什么要選這段音樂作為背景?是他請不起配樂師?還是說他做不出最稱心的配樂,干脆就隨性一把,弄個好聽好記的兒歌上去算了。我也確實沒搞懂放這段歌曲的意義。包括陳升后來給理發妹子深情獻唱一首,也是這首《小茉莉》,五音不全,調跑到山溝溝里也就罷了,可是正常情況下表白不都是唱的情歌的嗎?獻一首兒歌是個什么意思?難道說這首歌之前在他們倆的感情中起到過一些特殊的作用?導演只告訴我們,陳升夫妻倆以前喜歡跳舞,難不成他們用的配樂就是《小茉莉》?
越深究下去越覺得不可理喻。這其實也是本片的一個特點,就像前面說的那些朦朧的詩句一樣,沒有必要都搞得一清二楚,那樣反而會破壞了整體的氛圍。
故事很簡單,情節并不復雜,人物表演也都自然樸實得如同紀錄片一樣。但是整部影片所營造出來的那種壓抑、虛幻、荒誕的意境和氛圍,卻從始至終不曾淡化。所以有人說,這部影片的重點不是劇情,而是導演在嘗試一種全新的影視表現藝術,他想要通過電影來表達出內心的種種情感,要讓觀眾能夠真真切切地感受他所感受到的。至于影片,它只不過是一個載體,劇情什么的都是輔助,意境才是主體。這樣看來,就算是把《小茉莉》換成《春天在哪里》,也沒什么大礙,完全就看導演心情了。
5.片名
很多人看完這部電影之后,最大的疑問就是:片名跟電影有啥聯系啊?我在沒看之前,也一直以為影片里會有幾個人一邊野餐一邊講故事啥的,誰知道看完之后才發現,根本就沒有野餐什么事兒啊,片名跟內容就是八竿子打不著的。后來網上一搜,才知道這片名居然是導演隨便取的。
原來的片名叫《惶然錄》,出品方覺得不好聽,導演干脆就把他下一部影片的名字《路邊野餐》拿來用了。這真的是讓人無語了,片名跟電影沒有半毛錢關系,就是這么隨性,害的好多影評人想破腦袋也分析不出片名的含義。原來電影還能這么來,也算是開了一個眼界。
當然,這也從側面說明了導演的意圖,他的目的不是講一個好故事,而是營造一個意境,連劇情都不重要了,還在乎片名干什么。
總體來說,從這部影片中,我看不到拘束,看不到套路,一切都是導演隨心而動,但影片的基調卻又始終不偏不移。這彰顯的是導演那種敢與嘗試,不愿向常規妥協的氣質,又有他獨到的掌控能力。這種創新意識是難能可貴的。畢竟現在的國產電影市場,放眼望去,全是一成不變的套路,怎么能賺錢怎么來,完全不顧及電影本身的質量。
從這個角度看,《路邊野餐》既是畢贛自我的一次嘗試,也是他向目前國內電影行業的一次挑戰。大大小小的獎杯和媒體一邊倒的贊譽,是畢贛勝利的旗幟。我相信,他不會僅僅滿足于這次的成功,而是會繼續沿著他開辟的這條路摸索下去。期待他能夠拿出更好的作品,給中國電影一個出彩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