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開始嘗試學習中國畫之山水寫意,所自學選用的教材為王忠富等編著的《中國寫意畫超細致講解·山水篇》。對中國畫感興趣且愿意嘗試學習的你,可以同我一起,實現從理論到實踐的持續練習。
圖片發自簡書App
以下為摘錄的理論部分,供大家學習。
【前言】中國山水畫簡稱“山水”,歷史悠久,發展日趨完善。東晉的顧愷之畫作意在傳神,他的“遷想妙得”“以形寫神”等論點及提出的“六法”,為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并畫出了傳世之作《洛神賦圖》和《女史箴圖》;唐代李思訓創立的“青綠山水”為五代和北宋時期的山水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山水畫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其創作的《江帆樓閣圖》為后人爭相模仿;董源、巨然,并稱董巨,作為南宋杰出的畫家,他們對元明清以至近代的山水畫的發展有極大的影響;直至近現代,新一代大師黃賓虹、李可染、張大千、傅抱石、關山月等人吸收西方繪畫理論,深入觀察自然創作自己的風格,使山水畫重新注入生氣,將山水畫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第一章】山水畫概論
山水畫發展簡史:
始發于魏晉南北朝之間獨立的山水畫。隋唐展子虔的《游春圖》展露了隋代或初唐“青綠山水”的面貌,盛唐吳道子的山水畫簡練且寫實,李思訓的山水畫富麗而典雅,晚唐畫家創立了“水墨山水”,敦煌壁畫中出現了“沒骨山水”。
圖片發自簡書App
五代、北宋出現了荊浩、關仝、董源、巨然、李成、范寬等一批名家,真實地表現了大自然,且審美認識上跨入新的階段。荊浩的《筆法記》、郭熙父子的《林泉高致》則較系統地總結了山水畫理論。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元代的黃公望、倪瓚、王蒙、吳鎮,使山水畫走向抒發主觀情感、創造多種風格的新途徑,并使山水畫中詩、書、畫的結合趨于完美。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清代山水畫一派沿襲董源、巨然和黃公望,變化古法、筆墨;另一派則強調抒發個性,面向自然,將筆墨發揮盡致以傳情達意。
五代兩宋以后山水畫發展變化,產生了數量眾多的名家、流派,理論著述亦趨完備,奠定了近代近現代山水名家產生的基礎。
山水畫的藝術特點:
形象描繪:
重宏觀、重整體,不拘泥于細枝末節。
空間的處理方法上:
將高遠、平遠、深遠、闊遠等巧妙地加以融合運用。
構圖:
較人物畫、花鳥畫更重“勢”與“開合起伏”的表達。“勢”為具體形象間的聯系;“開合起伏”為這種聯系中的節奏變化。
中國山水畫與西方畫的差異:
表現手法:
造型手段
中國畫:線,較為抽象;
西方畫:面,更具體一些。
造型特點
中國畫:并不是完全地對大自然寫生 更多地是為了作者抒情達意:
西方畫:通過色彩、明暗、線條、肌理、筆觸、空間、構圖等多種造型因素表達作者的視覺感受,真實地再現大自然的一草一木。
與山水相關的詩句
圖片發自簡書App
預告
下期我們將學習【第二章】工具介紹,列出繪畫過程中經常用到的各種工具。
對中國畫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持續關注、學習,共同進步。以成年人的身份,在感興趣的領域,做內心年幼的學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