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有些死穴,如創造力。中國老師、家長對這些死穴常感束手無策。
這個時候,需要向更廣闊的世界尋找楷模,而這個16歲不走尋常路的快樂家伙,算一個。
文字有凝固時間的力量,2010年,16歲的美籍華裔少年黃礦巖,用《我的七個美國老師》凝固了他的中學時光,讓我有機會在7年之后從他凝固的“小歷史”中尋找教育一對兒女的方向。
讀了三遍,我看到了三個教育方向:一,不走尋常路;二,快樂;三,我不說——哈哈,我也是個不走尋常路的壞家伙。
今天重點討論“不走尋常路”,也就是創造力。
一、路,要怎么走?
走新的路,找新的方向,年輕人本來就該這么酷。這種酷不只是在為自己探尋新天地,更是在引領人類走向未來。
黃同學就是如此這般如假包換的24K純“酷”人。
別誤會,他的不走尋常路并不是紋身、輟學、玩搖滾,他的不走尋常路,是每一次作業、考試都要探尋炫酷拽炸天的奇異答案。
是的,他要把無聊的題目玩出花兒來,搞出笑來。
在看黃同學如何玩出名堂之前,我們不妨也回撥時間機,變成十幾歲的少年,一起去看看那些生來既沒開花兒,也沒帶著笑料的題目,并設想一下自己會如何解題吧。
隨便舉三例:
1.美術題:一天,你從學校回到家,你走進廚房。突然,你發現一個外星人在你的廚房......請給這個外星人畫個像。
2.科學題:請研究常見能源,并作研究成果匯報。
3.社會研究題:請就“美國內戰”選擇一個題目研究并匯報。
我知道,這些問題,都難不倒我們。查查資料、想一想,總會有答案。
但黃同學認為,解題,不能COPY,不能當跟屁蟲,要探索你真正感興趣的東西,要找到“嗨,太有趣啦!”那種感覺,要搞出點“彩”。
玩不出新意的正確答案,都是垃圾。
所以,對于這些問題,黃同學是這樣作答的。
二、答題,不走尋常路
1.畫外星人的美術題
他沒有畫“俗氣的”外星人,——只要你打算畫外星人,不管那外星人多特別,你都輸了——他畫了他的美術老師老罔達站在廚房里。
納尼?
他的構思是:這個走進廚房的人喝醉了,他看見的是老罔達,他不過是因為醉,將老罔達誤認為是外星人。
2.能源題
他以木偶劇的方式呈現研究成果。
他借鑒一個有名的相親節目,《約會游戲》,創造了挑選“約會對象”的主人翁BOB,以及“候選約會對象”油、煤炭、天然氣,——好了,BOB并不是真的要選最心儀的約會對象,他是要通過與三種能源的對話,了解并決定他新建的樓用哪種能源。
最后,BOB把“繡球”拋給了天然氣。
3.美國內戰題
他選擇美國內戰的“安提頓戰役”作為研究對象,并把此戰役設計成一個同學可以參與的“MUD”游戲!
是的,他把歷史題,變成了電腦游戲。
做這個“游戲作業”的過程當然很辛苦。當他一半的朋友已完成作業時,他還在加班加點地編程序;當臨近作業“死線”時,他發現家里電腦和學校電腦的聯網有不匹配的問題,在經歷了數次最后三分鐘的起死回生后,他終于峰回路轉地帶著老師、同學走進電腦、采訪歷史人物,這番體驗,驚得大家一愣一愣,喜得大家歡聲笑語一陣高過一陣。
而那一年,黃同學不過是14歲的初中生。
沉默三秒鐘,致敬三秒鐘。
用沉默的時間啟動反思,然后向自由創意真誠致敬。
怎么樣,你有沒有也喜歡上這個家伙?不管有沒有,你都必須承認他的吸引力;天生配置了頂級電腦的人類,一定會受到黃同學這般創新的鼓舞和吸引,并確定,那是我們內心向往的方向。
而在沉默和致敬之后,我們也一定會想到,在黃同學大膽玩創意的背后,一定有很多老師的寬容和鼓勵。(是的,在此文之后,我要在《偷師<我的七個美國老師>》里,認真向這些平凡卻偉大的老師們學習。)
三、讀書,是為了用書
然后呢?
讀完了這本心儀的書之后呢?
讀書,讓我們看到光,但只看到光是沒用的,我們要走進光里;我們要在生活中用起來,做起來。
忘記說了,我這個系列不只是讀書記,它是“用書記”;讀書是為了用,只讀而不用,是白讀啊,這是我讀書的最基本點。
怎么用?
要把“不走尋常路”的教育理念變成適合自家孩子的“教育動作”、用于教育生活。
有三個要點:
1.創意理念
要調整面對作業與考試的格局,要理解標準答案只是起點,創意答案才是彼岸。
2.創意行動
向黃同學學習,先以每周一次的頻率嘗試把老師布置的一項作業做成“創意作業”,嘗試“玩出花兒+搞出笑”的作業成果。
玩出花兒 + 搞出笑 = 探索新想法 + 以有感染力的方式呈現 = 開發創造力。
所有創意作業用圖片與文字記錄,放入孩子學校要求制作的成長記錄冊。
搞創意,不是要推翻學校教育,不是搞沖突,而是積極尋找與體制的結合點,做到相互支持,形成更大的合力。
最終,要過渡到“做題時常常想創意”。
今后會把”成功“的創意實踐與大家分享,——是的,說成功,就意味著準備好失敗,已經做好準備嘍。
3.創意習慣
在日常生活中,以每周一次的“創意作業”作為種子,在更多的場景中支持、鼓勵孩子的自由創意,并與孩子一起做些自由創意的思考、聊天和活動。
要享受時時創意。
想好了怎么用,讀書才圓滿,——不,要把想好的活動都落實了,讀書才圓滿,咱們“活久見“!
后記: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也是自帶了點“不走尋常路”的體質的。舉兩例。
1.“我和互小的故事”
女兒上的小學簡稱互小,今年是互小建校60周年紀念。老師鼓勵孩子們以“我和互小的故事”為題創作一幅畫。
畫畫容易,創意難,我們可不要隨便畫個校園,或者小朋友們手拉手。
想了很久,她終于有了靈感:她提出要在一張紙上畫很多很多的人頭,來代表學校的眾多學生。這是個讓人激動的創意。
經過討論,她最終以“手指畫”的方式獨立完成了以下的作品(也并非完全獨立,我手癢,也畫了3個人頭——唉,那3個人頭一看就是我畫的,很工整很呆板......)
母校,我們都是你的孩子
2.《我的媽媽》
一年級下期,女兒有了“周記”作業。第二次周記時,她寫了《我的媽媽》。
這個媽媽不一般,不慈祥、不溫柔,倒有好多、好多缺點:(
老師在課堂上念她的文章時,全班轟動,甚至下課時還有很多同學特地跑來向她感嘆:你媽媽有這么多缺點啊!——我紅了。
坦誠地描繪,不走套路,可能更容易引起共鳴。
這是我們之前的嘗試,以后會更堅定地不走尋常路,走更有挑戰的路,希望能收獲創造力。一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