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在朋友圈看見XX旅游出的「足跡地圖」活動,就是標記去過的省市國家,然后告訴你擊敗了多少人。我開始打勾,報告是11國14省34城市(城市只有國內的供勾選),打敗89%的驢友。從數字上看還不賴,但心里清楚,很多國家城市不過是蜻蜓點水,還未感受到真正的魅力,便匆匆趕往下一地了。
其實一味追求護照上貼了多少張紙戳了多少章,沒有什么意思,甚至偏離了旅行的意義。每一次起飛和降落,都像是在為人生打卡。縱使我幾乎不放旅行照片到任何社交網絡上,甚至連照片都甚少拍,但無形地,每去過一地,便好像完成了一次批注。回憶遐想時,扳手指算計去過哪,可以加進去,滿意地長舒一口氣。
最好的生活,借一本暢銷書題目,是「不畏將來不念過去」。由此,好的旅行也該是不急不躁,只需享受過程本身。對某地的回憶進行無限美化至不可自拔,和以對下個目的地的向往寬慰日常工作的難耐,都是不可取的。
旅行在過去算得上奢侈品,「環游世界」這個提法也是交通工具革命性發展的產物。幾百年前,我們相信天圓地方,如果有人說要一直向東繞圈回到原點,恐怕會被當成瘋子。一代航海家哥倫布想朝印度進發,結果到了美洲也不過是1492年,才過去500年多點。20世紀初,歐洲流行登山,許多挑戰者只是為了讓名字記入史冊,除要忍受裝備的不完善和環境的惡劣,甚至稍有不慎被亂石擊中葬身山崖。而今,即使登頂珠穆朗瑪,也難占據一則小報標題。來自世界各地的登山團隊常年棲居山腳,前仆后繼。
當太空遨游也不是那么遙不可及,旅行便越發成為一件私事,與探索為知無關,與人類壯舉無關,不過是為了滿足一點私欲,將教科書還有紀錄片里見過沒見過的千奇百怪,搬到視網膜前,真真切切感受一回。
至于是去很多地方蜻蜓點水游一番,還是深入一個地方甚至長居下來,也是個人志趣,沒有孰優孰劣。有人廣覽群書,喜歡什么都知道一點兒,有人喜歡朝一個方向鉆研,就渴望在目前所知上突破一點,哪怕就那么一點。
前者或許更加常見。旅行在外,經常遇到用一兩年或更久環游世界的背包客,其實就算去100個國家,平均下來每個不超過5天,難道不是蜻蜓點水嗎?也有以家庭為單位的,每年出國度假一兩次,幾十年累計下來的中年夫妻,也攜手去過了三十多個國家。說到后者,就不得不提我的忘年交,一個德國朋友,狂熱火車迷,每年總出行三四次,全是圍繞鐵軌和火車頭的,只去美加澳和俺們中國,來了中國十幾次,而對印度泰國等全無興趣。
要說我呢,旅行上有「集郵癖」,想多看些地方,但是也想選喜歡的地方住下,少則一個月,多則半年。但是這種居無定所的生活,不適合養孩子,還有養狗,恐怕也很難實現財富積累,只能維持吃穿用度。我清晰地知道,自己的歸宿是穩定,而不是飄搖。
我的理想生活是在settle down之前,要么每年出去一兩個月(老師這種職業完美貼合),要么一次性拿出少則半年多則兩三年,邊工作邊旅行。工作的類型,當然是依靠一臺電腦一根網線就能完成的,做翻譯和(或)教學。翻譯方面,水平足夠,認識到關鍵性的人,就能接到好活,如果是拿美元或者歐元結算就更美了。教學嘛,互聯網教育的平臺會有春天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想兩個人而不是一個人,男友的工作也是只要有電腦和網就能做,那就是程序員哈哈。至于可操作性,當然是YES!請看這篇《旅行,寫作,編程》。這個故事我幾年前就讀到了,今天再看一遍,還是那么振奮,而且可行性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