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參加了“中興-開發者社區”主辦的第二屆研發教練大會,一天下來,雖然也比較累,但總的感覺是:干貨滿滿,此行不虛,進入了一個新世界。
這次大會的關鍵詞是 “賦能,加速進化”,形式是“主會場 + 分會場”,上午主會場,下午四個分會場。
主持人用一首詩藏頭藏尾開場,介紹了本地大會參與的對象和主題,同時也介紹了這次大會的宗旨。
一、先說上午的主會場。主會場有四場分享,我印象中最深刻的有兩場:
- 阿里的趙喜鴻教練分享的“跳出盒子”。在實踐過程中我們需要跳出過往的“舒適區”,要改變我們的“心態”,從而改變我們的行為;而這之中最重要的是首先你能察覺到你是在一個“盒子”中。 這和我在總結以往工作得失時得出的部分心得不謀而合。專業從事業務開發人員,如何提升自己的技術、架構能力?這需要能夠打破慣性思維,跳出自己的日常工作,以旁觀者的角度來審視自己,以一個架構師的角度去思考; 作為“學而優則仕”的開發經理,如何能夠在技術、管理角色間切換?這也需要能夠跳出過往擅長的技術思維,以管理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帶領團隊。
- 金澤峰教練分享的“教練的價值和實現”。這場分享很有內容,有個詞在全天反復被提及:“VUCA”。還有一句話:“VUCA是現狀,反VUCA才是趨勢”。分享很有內容很有深度,可能和我的相關經歷經驗不足有關,但值得我去細細揣摩。在這場分享中,還接觸了很多沒接觸過的內容:比如重塑組織,U型理論等等。突然覺得世界很大,自己很渺小。需要加倍努力。
二、下午共有四個分會場,分別是“DevOps專場”,“鍛煉團隊專場”,“探索專場”,“教練沙龍”,同時進行。根據我的工作需要,選擇了“鍛煉團隊專場”。同樣是干貨滿滿。印象中最深刻的有三場:
“交付質量推動團隊建設”。 分享嘉賓通過介紹如何使得他的團隊在各項指標都是最差的情況下,扭轉局面,最終成就最佳團隊的實踐,引出如何建設團隊。主要分為三方面:一是團隊愿景;二是目標;三是識別價值。并且通過在分享如何一一解決實踐過程的自我,團隊,成員的所面臨的問題的。分享中提到了一個“喬哈里窗”,對于我來說,也是一個新的詞匯,還是需要不斷學習啊!
“從自我修煉到團隊提升”。這場分享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個詞是“跨團隊交流平臺”。圍繞這個詞,分享嘉賓講了很多具體的措施,比如“讀書會”,“外部沙龍”,“演練”,“新技術的實踐鍛煉”等等。我當時想到如何培養團隊成員的學習氛圍,以及我負責的“Java COP”。一直想做,而且想做出新意,能夠有好的效果。其實也是一直沒有太好的創意,有點畏首畏尾,用主場的分享來說,我就是困在了盒子里。這場分享給我了很多啟發。在2017年半年述職報告中,我總結了2017年在團隊成員上的一些工作,但我覺得做得不夠好。分享嘉賓有句話:因為你不知道,所以沒法做;如果你知道了,一定是可以做出來的(原話不記得了,大意是這樣)。在2018年的工作中,在團隊建設上,我會嘗試一下上面提到的一些方法。
另外,下午的其他分享,比如“如何讓SM能力提升落地”等等,強調了所有的實踐必須是閉環,才會取得效果; “打造項目的阿基米德”則強調了團隊中的干系人“PO”的重要作用。
今天的這場大會,如果讓我用一個詞來總結,那就是“落地”。整場大會,尤其是下午的分會場的分享,不僅僅是提供了“雞湯”,更是提供了“勺子”;而且我最大的直觀印象是,集團公司的敏捷實踐很規范,成熟,從上到下都對敏捷的理念掌握的相當熟練,不僅如此,而且對這些理念的實踐更是相當有效果的。我覺得很震撼,整個團隊,各種角色,我感覺是完美。當然,我了解到,他們起步很早,2010年就啟動了敏捷轉型。而且并非他們一開始就是如今這樣,也經歷了很多,比如說他們提到的各種模型也是在經歷了多次實踐總結后迭代才得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牛頓曾經說過: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拋開這句話原本的場景(有說法稱,他說這話是嘲諷當時的科學院院長羅伯特·胡克,因為后者身材矮小,而且牛頓覺得其沒有什么科學建樹
),這句話還是有些道理的。最后,立個flag,在2018年,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在工作上持開放心態,不拘一格,勇于創新,力爭更好地完成工作,同時要多多互聯互通,從而能夠自我超越!
附上本次大會的日程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