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瓊瑤阿姨很久沒上新聞了,這次因為公開自己寫給兒子兒媳的信而上了熱搜。
她透露近來看到一篇名為《預約自己的美好告別》的文章,有感而發想到自己的身后事。
認為萬一到了該離開之際,希望不會因為后輩的不舍,而讓自己的軀殼被勉強留住而受折磨,也借此叮嚀兒子兒媳別被生死的迷思給困惑住。
瓊瑤提到這是她人生最重要的一封信,明年將邁入80歲的她,認為自己沒因戰亂、意外、病痛等原因離開,一切都是上蒼給的恩寵。
“所以,從此以后,我會笑看死亡”。
并特別發出5點聲明叮嚀兒子,表示無論生什么重病,她都不動大手術、不送加護病房、絕不能插鼻胃管,最后再次強調各種急救措施也不需要,只要讓她沒痛苦地死去就好。
瓊瑤說:“生時愿如火花,燃燒到生命最后一刻。死時愿如雪花,飄然落地,化為塵土!”
表示她是抱著正面思考寫下這封信,對于牢不可破的生死觀,現在也該到改變的時候了。
另外,瓊瑤還叮嚀她的身后事無須用任何宗教的方式悼念,火化后采花葬方式,不發訃文、不公祭、不開追悼會,更說不設靈堂,不要出殯,盼一切從簡。
我們好像昨天還看著“還珠格格”,瘋了似的追劇,看小說,集貼紙,迷戀小燕子,那絢爛的青春一去不復返。今天一轉眼,瓊瑤阿姨都快80了,真的不得不感嘆時間好快。
當然這期間,瓊瑤也給我們帶來了一系列好看的電視劇,比如“情深深雨蒙蒙”,“一簾幽夢”,再往前,還有“窗外”,“梅花三弄”。
瓊瑤給我們帶了了一個純凈的愛情世界,她的小說里的人物一個個都沒有不必為衣食所憂,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愛情世界里,小小兒女情長十分動人。
這么快,瓊瑤也到了交代身后事的垂垂老矣的年紀,真的讓我們這批瓊瑤迷都覺得有點難以接受。
不過我很欣賞她對生死的灑脫,活著能絢爛的活著,留下了一大堆膾炙人口的佳作,死后能瀟灑離去,平靜安詳,也算人生沒有白活。
02
我外婆一生生了五個孩子,自己一人拉扯一眾兒女長大。后來又幫兒女帶大了幾個兒孫,我小時候一歲多前都是外婆帶的,跟她關系很融洽。
在我心目中,她雖是農村婦人,可是胸襟開闊,為人處事很有智慧。前幾年,我的外婆被診斷出患了乳腺癌。
沒有進醫院進行化療,拖著病軀,在農村挨了兩年。那時候除了乳腺癌,她的腿腳也不行了。
那年夏天,她病情惡化,已經到了需要輸血的程度。大家都覺得可能外婆熬不過去,我和先生從杭州趕回老家見外婆最后一面。
當時的外婆全身大塊大塊的出血點,一瞬間蒼老了許多,躺在床上,頹廢寥落。
我印象里的外婆是能干的,忙里忙外。就算腿腳不便,頭發也要梳的一絲不茍。
重病里的她,全身頹唐,需要舅舅阿姨們抬上抬下,否則就動也動不了。
我心里充斥著深深的哀傷,在病魔面前,真的人力是如此的渺小,我們對它完全是無能為力。
我還記得,外婆在偶爾清醒時,交代后事說想要一件旗袍。這句話給我的印象如此深刻,我甚至都能想象到外婆穿著的樣子。
后來外婆扛過了那一次危險,母親請假回去陪了她三個月,悉心照顧,病情穩定后才離開。但是,外婆在那次之后,身體每況愈下,幾個月后,真正的離開了我們。
其實,明知死亡在前,但是作為家人,都想延遲它的真正來臨。
但是這段時間,對外婆來說,真的是一種很大的煎熬。中國人對生都飽懷著一種喜悅,但是對死亡卻是諸多的忌諱。
我們面對著親人的離世,看著她在那一方小小病床上煎熬。怕是在孝順的兒女,也無法感同身受。
其實外婆的那次病重,家里也分成了兩派:
一派以爺爺為首,希望能把外婆接回家里,在家里溫溫暖暖,體體面面的離去,但這也意味著放棄治療;
另一派是做護士出身的小姨和我媽媽,希望能在醫院繼續治療,雖然意味著冰冷的治療,冷冷的病房,但是確實能延續外婆的生命。
這兩個決定其實對親人來說,真的其實都很困難。最終我們選擇的是在醫院治療,確實讓外婆跟我們多呆了一段時間。
曾經的我對生死沒有概念,但經過外婆的離世,悲痛的同時發現生死是會發生在自己的身邊的。經歷失去親人的痛苦,才會更加珍惜生命,更加珍視活著的人。
03
楊絳先生的“走在人生邊上”一書,寫的就是對生死的思考。
這本書寫于楊絳先生九十六歲時,她說到:
我正站在人生的邊緣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我已經活了一輩子,人生一世,為的是什么呢?我們應該探索人生的價值。向前看呢,我在往前,就什么都沒有了,我的軀體火化了,沒有了,我的靈魂呢?有人說,靈魂來處來,去處去,到底從哪里來?又往哪里去?
我曾經也寫了一篇文章來論述生死,叫經歷過生死瞬間,會給人帶來怎樣的改變?我覺得人在年輕的時候,真的應該去五明佛學院外的尸陀林看看。
在那里,真正看到生死,很多事情你會看淡,會對自己的人生更加清楚一些。
其實,每一個人,不管男女老少,在生命面前,都是平等的。
任何一個人永遠都不知道自己會在哪一天因為什么突然離世。
大多人大多時候都以為生老病死是每一個生命都要經歷的,卻不知在這個多災多病的社會,有很多人還來不及老去就已經離開了。
生死是人生大事,也是一種自然規律。
既然都要死,沒人愿意在痛苦中離去,每一個人都希望能夠平靜地死去。
但是現實中,很多人因為種種原因,各種疾病纏繞,使得無法平靜離開。
瓊瑤這樣安排生死,能夠給自己一個簡單的又能夠了卻心愿的死法,讓人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