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烏合之眾》由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所寫,有意思的是該作者的本業是醫生,心理學只是他的業余愛好,而此書一經發布就被譽為群體心理學的開山之作,勒龐也因此被推上了群體心理學創始人的地位。不得不說作者是個令人敬佩的“業余愛好者”。
? ? ? 書中從群體的心理、群體的觀念與信念、不同群體的分類及特點這三個方面進行了研究,大多以生活中的案例進行舉證,觀點簡單易懂。下面簡單介紹一下我對書中所講的理解:
一、什么是群體?
? ? 我們生活在當今這個社會,每個人都有自己生活的、工作的“圈子”,那么每個圈子都是群體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從心理學角度看,人聚成群后,他們的感情和思想就會轉到同一個方向,他們有著共同的心里一致性,這樣的一群人被定義為群體,而大家如果只是偶然的聚集在一起,沒有任何明確的、統一的目標,從心里學角度定義就只能被稱作“一群人”,例如軍人、企業員工、學生等。
二、群體的特征
? ? 作者認為群體的心理特征主要如下:
1、群體智力下降,人們在聚集起來以后會出現思維非理性,簡單化、缺乏常識和邏輯,出現這種情況我認為可能是群體的成員會習慣性的去接受領袖或者群體當中其他成員傳達的指令或擬定的目標,一是因為懶得思考,二是因為“大家都這么做,那就是對的”。
2、群體的自信心爆棚,這個應該是大家感受最深的,一個人孤立無援時所做所想自己都保持懷疑的態度,但是如果跟他人交流并得到認可后就一定會自信心大增,在群體中也是這樣,大家為了共同的目標而努力,周邊的都是后援團,底氣也自然足了起來,對也好錯也罷,都有人陪著,再說法不責眾啊;
3、情緒化,易被煽動,急于動手。群體總是被情緒驅使,越激烈的情緒越可能受到群體的歡迎,群體中積極、亢奮、激烈的表現更加容易引起群體中其他成員的注意,嘩眾取寵就是這樣,群體內成員的一舉一動都會被理解為是認可的表現,當事人則會更加激烈的表現。
三、群體的產生與變化
群體的形成受間接因素和直接因素的影響,一些觀念、思想的長期滲透,潛移默化的影響成員的想法使群體的誕生具備了思想基礎。“導火索”例如地震,一但觸發就會引起世界各地的人們瞬間感受到相同的情緒,產生心里上的統一性,在群體領袖的帶領下,群體可以被迅速動員,最后發展到直接采取大規模行動,雖然群體有著明確的目標,但也常常背道而馳。
? ? ? 通讀全書后,作者的預言雖然經常得到驗證,但是我們身邊也依然存在成功群體的案例,也并不都是失敗。個人覺得書中觀點過于悲觀,對于結論我想更多的應該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