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解:
諸葛亮勝在眼光,讀《隆中對》即知。作文也一樣。開篇一句天下大勢,而后口口聲聲在內。眼光所趨,內憂實大于外患也。
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但此時的君,未必知臣,諸葛亮卻深知君。
諸葛亮之哭,是因為嗣主太難太難了,難到無能為力,只有以死相報,不是為了漢賊不兩立。
身提重師,遠涉蜀道,萬萬不可不去;但心內牽掛,萬萬不能少寬。所以,切切開導,殷勤叮嚀,一會兒像爸,一會兒似媽。
看其架構,大只外內,小只宮中府中,皆是叮嚀。
你看,起筆就是天下大勢,天下大勢,無非幾句。但后面,沒提過。口口聲聲說的都是內的事情。這說明什么?說明最重要的是內憂,而不是外患。諸葛亮很有眼光的,他明顯的看出,蜀國最關鍵的痛處,在內,而不在外。這種本事,確實是大政治家的風范。我們還注意到了一個特點,諸葛亮此文的布局,基本就這么兩個字,內,外。說一筆內,說一筆外,一筆宮中,一筆府中,口口聲聲夾著先帝,先帝在時,屁都沒有,然而開創蜀國。可知劉禪完全不同先帝,所以至今無建樹。大的形式就是,天下,蜀內的局勢。外患不可怕,亮親提大軍,打就是了。內憂才可怕,所以反復叮嚀。
我們再說一下當時蜀國的形式。其實這個很好理解,我們知道劉備本來賣草鞋的,在北京天橋下面擺地攤。他是先借荊州,再收益州,益州就是現在的四川之地,也就是蜀。就是地盤是后面來的。最后他們把益州當作根據地了。諸葛亮在隆中對里面說,“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就是百姓歡迎劉備。實際上沒人歡迎,地盤都是巧取豪奪,打下來的。蜀國的根據地益州就是。他們最初的設想,就是占了荊州,占了益州。然后,“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這是一個鉗形攻勢,攻擊目標是曹魏政權。就是這跟鉗子差不多,是兩個邊,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我們講通俗一點,就是讓關羽帶著荊州人馬,從現在的湖北一帶向河南中原地帶進軍。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這一邊,就是劉備自己帶著人馬,從成都出發,到漢中,到西安,最后到河南。大迂回大包抄的戰略戰術。
有趣的是,成吉思汗不識字,不認識諸葛亮,一生最愛用的戰略戰術就是這個大迂回,幾乎打得是世界性的大迂回。要命的是,關羽這二貨,把荊州丟了。關羽走麥城,鉗子少了一邊,剛才我們說了,鉗形攻勢的攻擊目標,都是向著中原進軍的。目標是曹魏,因為曹操的根據地在河南,在中原。現在鉗子少了一邊,劉備犯渾,直接改變目標,去打東吳,結果把自己給弄死了。現在蜀國,就剩下益州了,益州呢,危機重重。所以諸葛亮說,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這句話所包含的內容,就是上面解釋的天下局勢。荊州丟,先帝死,天下三分,益州情況也不好。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那么益州為什么疲弊?益州是劉備搶來的。益州是從其本族劉璋手里奪來的,劉璋也是皇室子孫,劉備搶他的。但益州原來也不是劉璋的。那么我們現在想想。劉備進去之前,劉璋已經經營了一段時間了,肯定有勢力。你把人家公司強行收購了,留下人家的人員,總有不服氣你的。同樣的道理,劉璋也是強行收購的,原來的益州集團公司,也留下勢力啊。你看是不是盤根錯節。現在,我們把他們當作公司看。原本就是益州集團總公司(本土士族),劉璋收購了,但人家的部分利益集團還在。劉璋原本在東州開公司的,東州集團有限無責任公司,他先進去了。劉備在荊州的,荊州集團毫無底線責任公司,他把劉璋收購了。但殘余勢力任然在。那么利益沖突主要有三個:一、益州集團公司,即本土士族;二、東州集團公司,即劉璋舊部;三、荊州集團公司,即劉備親信。一個公司,分為這么三幫子,明爭暗斗的,誰受的了?
所以,這就叫——益州疲弊,此誠存亡危急之秋也!為什么益州疲弊?這就是原因。
這么一個公司的董事長,戰戰兢兢都怕干不好,要有人望,要公平,要有能力。劉備還行,劉禪呢?呵呵,亮亮不放心啊。那么不放心的都是國內的事情,公司里面復雜。
這就是為什么,出師表前幾句說完之后,不說天下,專說國內了。
諸葛亮就是但盡人事個聽天命,不是為了忠(當然他很忠),不是為了劉禪。看他寫文,臨表涕零,出師就出師,何必哭泣?這不是折損銳氣么?只是完成八個字,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最主要的是,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但此時的君,未必知臣,諸葛亮卻深知君。諸葛亮之哭,是因為嗣主太難太難了,難到無能為力,只有以死相報,不是為了漢賊不兩立。身提重師,遠涉蜀道,萬萬不可不去;但心內牽掛,萬萬不能少寬。所以,切切開導,殷勤叮嚀,一會兒像爸,一會兒似媽。
詳解: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落筆無閑言,八字哭先帝。)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筆下如此,可知諸葛亮神情如何,憂慮滿面,實可謂筆態一體。)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一邊妙文,一邊口口聲聲先帝。)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宜,不宜。領一小段文字。妄自菲薄,引喻失義是從來子弟大病,一筆說盡。)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宮中親,府中疏,可見而知,否則不說,既然說,則事實如此,所以后面尚有親賢臣遠小人之勸。出師進表之目的,全為此幾句。)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此等人,重之以先帝,句句不離先帝。)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切囑宮中。)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之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此人也是重之以先帝。)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注意此處,“眾議”,先帝能聽人言乎?仔細揣摩。)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切囑府中。)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明明記載,卻附以先帝,不離先帝。)侍中、尚書、(陳震。)長史、參軍,(蔣琬。)此悉貞良死節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前面幾人,是先帝所重,此二人,是亮舉薦,特恐出師后此二人閑置不用,特意叮囑。)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自述。諸葛此時心中悲苦,全在此段。)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自敘,悲苦。)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自敘,悲苦。)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自敘,悲苦。動之以情者,為能人賢才謀出地,為國家效死力。并非提師威脅保舉三臣,而是自身提師北去,必使三人代之。)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觀全文,凡說出師,必連著攸之、祎、允等人,由此可知,諸葛切切,盡在內蠱,不在外賊,一番感嘆,良苦用心,哀哉!)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要其察納雅言,必提先帝,可見不聽。浪蕩公子不聽話,媽媽說:你爸說的。公子必聽,因為信用卡他爸還。)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先生哭甚?左右為難,不得不出師,出師又憂內,一番良言,苦口婆心,付諸東流矣。)
亮亮,不哭,俺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