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7.6
我開始長大的時候,聽說人生的終極問題是:
我是誰?
與之相關的還有另外兩個:
我從何而來?
我要去向何方?
后來我發現這并不是最重要的問題,因為“未來的我究竟是誰”取決于我今天做什么,過去做過什么…… 換言之,“我”并不是一個固定的,一成不變的存在,于是,琢磨“我是誰”很可能完全是徒勞。
但是,終究有一天,我發現了另外一個更有意義的終極問題:
什么更重要?
事實上,你可能早就注意到了:我們的整個專欄里,全部都是“思考什么更重要?”的范例。因為在我的體系里,什么更重要,就是用來鍛造價值觀的問題,而價值觀是操作系統的核心要素之一,幾乎一切的決定,都來自于這個問題的答案。
什么更重要?
這個問題反復問下去,深究下去,認真下去,到最后會直接出現另外一個更重要的問題的答案,這個問題是:
什么最重要?
這是我過去許多年來最有效的思維武器,我都記不起來有多少次用它解決學習、生活、工作中的重大問題了 —— 反正,總是“一刀砍下去,結束戰斗”,很難想象吧?過去我們在各個文章中都提到過這個終極問題,今天我們就花時間把它掰開揉碎,看看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該如何應用這個武器。
開始之前,我想要再次提醒大家。因為“我”不是固定的,我們會隨著時間成長,所以“什么更重要?”這個問題一定不是一次就能問完的。
《把時間當作朋友》的讀者都會有這樣的體會,每當過了一段時間之后,都會感受到自己身上發生的改變,我們也可能會產生新的看法。所以我們在問自己這個問題的時候,一定要保證真誠,不能自欺欺人。
過去你認為重要的東西,很可能在未來的某個節點被證明沒有那么重要。那時候你要有勇氣否定過去的判斷,并按照當時的標準重新定義什么更重要。這會決定你的成長方向。
其實所謂的成長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不斷打臉”的過程。不追求開始的完美,以開放的心態面對“打臉”。這樣才能獲得真正的成長。
當年人家考托福,是為了出國,我去考托福,是為了去新東方當老師 —— 我需要一份收入相對高卻又穩定的工作,因為父親躺在病房。想去新東方當老師,我以為,一定要先有個好成績,于是,就開始研究托福。所謂的研究,本質上來看,就是這“一把刀” —— 研究“什么最重要”?從“什么更重要?”開始問起唄!
嗯,單詞量很重要!有沒有什么比它更重要的呢?一定有,為什么一定有呢?因為我發現有些單詞,無論如何都是你在下一次考試當中不認識的 —— 因為那是設計出來的考試呀,找幾個你必然不認識的單詞放在里面,實在是太容易、太基本、太必須的了!比如 Phlogiston 這種單詞,即便是美國人,偏科一點,不喜歡化學,估計也不認識這個單詞呢。那什么更重要呢?琢磨來琢磨去,這個考試考的不是單詞量,而是使用基礎詞匯量揣摩出上下文邏輯的能力…… 這一刀太狠了,別人整天以為考個試要一萬兩千個詞匯,我可好,隨便通篇搞定了 10 篇托福閱讀文章之后,就開始研究上下文邏輯去了,為了托福考試,竟然沒有專門背過單詞!并且,還拿了個很高的成績。這一刀太狠了!后來當上老師之后,把這個思考結論寫成了一本書,《TOEFL 核心詞匯 21 天突破》,迄今為止賣了許多年,并且通過這本書,跨過了“財富自由的里程碑”……
這是學習上的例子。生活上的例子呢?我在很多場合都說過,我和老婆二十多年沒有吵過架,這事兒我身邊的朋友都知道。如何做到的呢?其實啊,不是如何做到的,而是從一開始就注定如此的。因為我很認真地想過“擇偶標準”這事兒。漂亮重要嗎?重要,但顯然有比它更重要的考慮因素。身材好重要嗎?重要,但顯然有比它更重要的考慮因素。學歷重要嗎?重要,但顯然有比它更重要的考慮因素…… 經過反復探究“什么更重要?”我終于找到了一個“最重要的因素”:
對方是不是一個能講道理的人?
在我看來這是唯一最重要的因素 —— 因為這一條滿足之后,幾乎沒有什么問題是不能解決的,不是嗎?而后來,一不小心遇到了一個各方面都不錯,卻竟然還是個“能講道理”的女生,那就直接在一起了唄!只一刀,終生幸福。
工作上也一樣,現在我每周要跟很多團隊開會。我的會議流程很簡單:
請問,我們當前最重要的事是什么?為什么?
如果我們確定這是當前最重要的事兒,那很簡單,把一切注意力都放在那上面!
帶團隊也一樣,我曾苦惱于自己缺乏“管理能力” —— 剛開始我也認同這一點,因為許多年來,我確實是一直在單打獨斗的那個人。后來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呢?還是那“一把刀”。我花了好幾年去琢磨,在帶團隊這件事兒上,什么更重要?最后得到的結論是:
選一個發展迅速的事兒做最重要。
如果團隊正在做的事情發展迅速,那么即便是大家各自都有缺點,又怎樣呢?反正大家都很忙 —— 忙著發展,忙著打仗,忙著救火,甚至忙著數錢,哪兒有空想別的事兒啊?可如果團隊手中正在做的事兒發展極其緩慢,那各種問題就都出現了,而且還會被放大著起作用…… 于是,在決定帶團隊之前,我會窮盡我所有的精力去琢磨,他們到底做什么才能發展最迅速?如果琢磨不出來,我干脆就不做了,如果琢磨出來了,我就知道,那一刀已經結束了戰斗。
說到這里細心的朋友應該發現了,我們專欄里很多文章都可以用一些基本的數學符號來概括。
比如這周的話題,其實就是一個不等號“>”。而且這個不等號還出現過很多次,比如注意力>時間>金錢,重大意義和剛需>努力和堅持。而在選擇的過程中,我們其實就是在作這種比較,哪些要放在不等號的左邊,哪些要放在不等號的右邊。如果是多個選項,那就需要多個不等號把它們區分開來。
除此之外,一些文章講的其實是等號“=”的事情,也就是每一個概念到底是什么?原來你以為等號那邊的東西,可能并不是你想的那樣。而原來在你看來無關的兩個東西,很可能在深層次上是相同的。
而我們所說的多個維度打造競爭力,其實就是乘法“×”的運用。到頭來,我們只要把小學數學所學過的那些符號都想清楚并且運用好了,生活就不會過得太差了。
后來完全是誤打誤撞進入了投資領域,當時還不知道自己一腳跨進了一個鏡像的世界,當時自己的操作系統里還沒有左側世界、右側策略等概念,當然是各種跌跌撞撞,各種頭破血流…… 于是,經過一段實操之后,我又把那“一把刀”亮了出來,開始躲在家里琢磨:
什么更重要?到最后,什么最重要?
結論是:
買到可維持長期成長率的可增值資產之后,一直握著 —— 不動最重要。
順著這個“發現”,接著想透了很多這個新世界里的重要原則:
自己對自己負責;
成長率決定價值增長;
一定要投比自己更牛的人;
一切的功課與努力都要在錢打出去之前完成;
在金融的世界里沒有什么可以打敗錢這個東西;
自己不懂的東西無論看起來多好都不能胡亂參與……
我們之前有個加餐的文章,題目叫做:
有遠見的人才能賺大錢。
其實不論做任何事,有遠見都是一個幫你成功的重要品質。別人在寫文章的時候,你在寫書;別人活在現在的時候,你努力地活在未來;別人在升級軟件的時候,你在升級操作系統。這樣最后的結果一定不相同,因為起點思考的問題壓根就不在一個層面嘛。
送過你一把鑰匙,再送你一把刀,這個專欄是否價值連城 —— 看你了。為什么?憑什么?為啥到最后沒有我什么責任,做不好反倒要怪你了呢?—— 好問題!
你有沒有想過在“教育”或者“學習”這件事兒里,什么最重要?最終,環境比老師重要,你自己比環境還重要,于是,到最后,在教育或者學習這件事兒里,自己最重要。要不然就無法解釋為什么同樣的環境里,最終總有一個脫穎而出的人,同樣的老師去教,總有人比別人做得更好……
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決定因素。
那你身上,什么素質最重要?堅強?勇敢?聰明?耐心?…… 仔細想想?
這么多年來,我只看到一個素質比什么其他素質都重要:
干一行愛一行。
這是我們人類的基因設計:
你只能做好你熱愛的東西;
你不可能做好你討厭的東西……
愛與不愛,貌似是“前置條件”,可這種理解絕對是膚淺的 —— 你以為自由戀愛的婚姻就一定幸福嗎?你以為這世上就沒有先結婚后戀愛然后幸福得很的家庭嗎?你看,愛與不愛,并不一定是前置條件。
而人群之中,竟然就是有少量的另外一個物種,他們很厲害,因為他們無論干什么,到最后都能愛上什么!有能力愛上,就有能力持續去做,若是能夠持續去做,怎么可能做不好?我對執行力這個東西,有另外一個定義和判斷:
看一個人是否有很強的執行力,只要看他在做得不好的時候會不會繼續做下去就知道了……
你想啊,不喜歡做的話,怎么可能接著做下去?不熱愛那事兒的話,又怎么可能不半途而廢?所以啊,執行力這個東西里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熱愛程度,愛到無以復加,就無人可以阻擋,也沒有任何挫敗可以讓他放棄。
之前提到過,我無論做什么事兒,學什么東西,都要想盡一切辦法為它賦予極大的意義,如此這般,我就把“堅持”和“毅力”之類的概念都從我的操作系統當中刪除掉了。我還有更狠的策略:
我事實上在與我的每一個技能談戀愛。
呵護她、關心她、哄她開心,跟她一起 High…… 愛得要死要活,你想拆散我們?沒門!
“愛一行,干一行”并不難,難的是如何“干一行,愛一行”。
我在當老師的時候,聽過最多的抱怨就是:我對于現在的專業沒興趣。
然而真實的情況是這樣嗎?我可以保守地說,在99%的情況下,并非如此。這些人并不是對自己正在學的專業沒興趣,而是因為沒有能力把現在的專業學好。不信你可以按照這個標準去對比一下,會發現說過這種話的人當中,幾乎沒有誰是在事情進展順利的時候,說自己不喜歡這個專業或者工作的。
雖然不排除還有很多其他因素,但是讓你愛上一件事簡單粗暴的方法就是:
先把它做好。
你不需要做到完美,只要能夠讓你感受到自己在這件事上的進步,你就已經可以愛上這件事了。還記得我們說過的“最少必要知識”嗎?它就是幫你愛上一件事的基本要素。把這些東西學會之后,立即去踐行,磕磕絆絆一段時間之后,你自然會有進步,相應地也就更容易愛上現在做的事情了。
而人們平時說自己真正的興趣在其他事情上,其實是因為他們還沒在那件事上遭受挫折。所以不要抱怨自己感興趣的永遠在別處,先把眼前的事情做好才是關鍵的。
這“一把刀”我用了不知道多少年,在可預見的未來,我還是一樣會頻繁用到它。
最近一次是這兩年在琢磨未來的時候。事實上,我在之前的文章里提到過:
很多事情,好像明擺著放在那里,但不走到一定地步是不會認真思考的。只有當我自己穿越了成本線的時候,才明白那真的只不過是起點(過去,只是猜“那應該是個新起點”)。只有走過去之后才有機會看得清楚:“個人財富自由”真的是第一步而已;后面還有很多步呢!比如,下一步是“家族財富積累”,后面還有“財富管理”…… 再后面還有呢,比如“家族傳承” —— 您要考慮的不僅是把財富傳承下去,更重要的是如何把那方方面面的能力傳承下去。
亮出那一把刀,琢磨來琢磨去,才發現還有比財富自由更重要的事情…… 到最后找到了這個概念:“家族傳承”。那傳承什么更重要?傳承什么更重要?傳承能力最重要…… 事實上是非常樸素的思考過程,不是嗎?想想也挺好,又一次進入了一個沒人教,沒書看,只能靠自己的領域,還好,我們不是沒有學習能力的人,是吧?
前面說的貌似都是“大事”,可那一把刀可以用在幾乎任何地方。下面我會耗費一點篇幅舉個關于小事兒的例子。
我問你個事兒啊:你是否嘗試著學過 PPT 設計?你可能想不到,我這么好學的一個人,卻經常勸別人:別學那玩意了!意外嗎?為什么呢?有很多理由,我只說一個最重要的理由 —— 在整個宣講過程(向上是報告,向下是演講)中,幻燈片是最重要的嗎?顯然不是,因為顯然有比幻燈片更重要的東西:內容。
2013 年,Linkedin 的創始人 Reid Hoffman 公開了他在 2004 年向 Greylock 基金尋求 B 輪融資時所制作的演講幻燈片 —— Hoffman 的那一次宣講說服了 Greylock,使 Linkedin 成功獲得 1,000 萬美金的投資。
這個可以被人們稱為“字字千金”的宣講所使用的幻燈片長什么樣子呢?
簡單來說就是毫!無!美!感!
然而,請注意,對宣講對象來說,這根本不是重點,他們是投資人,他們關心的完全不可能是這種東西:
呀!字體太難看了!
嗯?這個配色實在是太亂了!
啊?這兒哪兒來的插圖?這么不搭!
唉!誰做的?怎么完全沒有設計基礎呢……
投資人關心的只有事實與邏輯 —— 這是肯定的啊!手里拿著真金白銀尋找機會的投資人,當然不可能被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東西所迷惑。
于是,我們已經有個很重要的結論了:
內容 > 幻燈片設計
然而還有個更重要的因素,那個宣講者是 Reid Hoffman,而不是某個他們完全不認識的人!
所以,我從來不在制作幻燈片上浪費時間。我也喜歡漂亮的幻燈片,那怎么辦?用錢換時間啊!我去國外網站上買那些很漂亮的模版—— 通常只需要耗費 15 ~ 30 美元,也就一百到兩百塊人民幣…… 我做一場講演,這點錢都賺不回來嗎?怎么可能!
有句話有道理:你不知道并不可怕,你不知道你不知道才可怕……
2004 年的時候,Reid Hoffman 已經37 歲。1990 年他從斯坦福大學畢業,雙學位畢業,一個是符號系統,另一個是認知科學。1993 年他又在牛津大學拿了個哲學碩士。1994 年他參與創建 eWorld,1996 年該公司被 AOL 收購;1997 年創建 SocialNet.com,開始專注互聯網社交領域。與此同時,他還是 PayPal 的早期聯合創始人之一,后于 2000 年 1 月離開 SocialNet 全職加入 Paypal,擔任 COO。2002 年 eBay 以 15 億美元收購 PayPal 的時候,Reid Hoffman 是 Paypal 的副總裁。2002 年年底 Reid Hoffman 重拾他的互聯網社交夢想,組建團隊,Linkedin 于 2003 年 5 月 5 日正式上線…… 這期間,Reid Hoffman 早已經是硅谷最著名的天使投資人之一,江湖上人稱“人脈王”。
想象一下,你是投資人,坐在對面,聽 Hoffman 的宣講…… 不是說 Hoffman 說什么不重要,而是說,他說的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那可是 Reid Hoffman,不是別人,不是隨便誰誰誰的 Mr. Nobody…… 那可是整個硅谷風投圈里都想投資的對象!至于幻燈片設計水平么…… 呵呵。
于是,我們的結論應該改進了:
人 > 內容 > 幻燈片設計
簡言之,最重要的是人 —— 你要做的更重要的事兒是,“成為能說那話的人”!十年前,我寫過一篇文章,發表在網上,題目就是《成為能說那話的人》—— 因為我發現人微言輕,若你自己是個舉足輕重的人,那么你的話就會被重視,否則,就會被忽略…… 于是,不是幻燈片不重要,不是內容不重要,而是,有更重要的事情等著我們去做!
還有更重要的問題需要你認真考慮呢!
你到底想成為誰?
你是想成為一個使用幻燈片的人呢?
還是想成為一個為別人設計幻燈片的人呢?
你自己選。
這“一把刀”實在是太好用了罷!
請你收好這“一把刀”,它會讓你在變成另外一個物種之后為你配上一個“外掛”。
我已經把自己珍藏的這把刀交給你了,但是能不能用好它則取決于你自己。
思維的工具,概念的更新,甚至操作系統的升級都可以通過閱讀專欄慢慢完成。但是如何熟練地運用工具,如何讓自己的操作系統運轉得更加順利,以及要在這些操作系統上安裝什么軟件則是每個人自己的任務。
我曾經遇到過一個上了年紀的大老板,用的手機還是最新的iPhone,但是里面卻沒有安裝任何其他的軟件。后來得知他自己只用手機來通話和發短信,不安其他軟件是因為怕把手機弄壞了。
想必你和我一樣會對此表示遺憾。這么好用的手機,到了不會用、不敢用的人手里,和過去的功能機毫無區別。
希望你不要成為和這位老板一樣的人。如果有了新的工具,新的方法,不要害怕嘗試,不然這和升級之前的你有什么區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