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進入西峰顯勝鄉毛寺村。雖是冬季,但樹枝的枝葉依然頑強的搖曳著。
群山環抱之中,大片的麥田蔥蔥蘢蘢,遠處的炊煙裊裊升起,這景平日是看不到的。
這是黑老鍋———由石峽和洞窟組成,石峽長千余米;洞窟長約五百米,洞首、洞中、洞尾三段連結。洞首最寬處約6米,冰柱、冰掛粗細搭配,垂露于峭壁間;洞中寬約4米,冰洞、冰瀑交替排列。
黑老鍋峽谷由砂石層、黃土層滲出山泉水在寒冷冬天滴水成冰、順勢形成了冰洞和各種形狀的冰景。
慶陽黑老鍋冰窟與平日里所見的冰瀑不同,是在地下的,原是隴山余脈間黃土高坡上的一條小河,千百年的流水傾瀉,將相對堅實的土層切割成蜿蜒的溝槽,溝槽逐漸加深,穿透地表土層,溝通了地下暗河,形成新的河道。隨著氣候變遷,地表河水漸漸瘦而成溪,溪枯而變成季節流泉,并時有時無,然地下水還一直自土層滲出,雖冬日而細流不斷,氣溫降到零下時,凝結成冰,日復一日,便形成了這地下冰瀑奇觀。
沿路的大片的蘆葦蕩,時不時有鳥鳴傳出,有山更寂的感覺。
每至嚴冬季節。黑老鍋峽谷由砂石層、黃土層滲出山泉水在寒冷冬天滴水成冰、順勢形成了冰洞和各種形狀的冰景。洞內還有令人嘆為“鬼斧神工之奇”的S型一線天,峽谷核心景區位于洞尾的掌子面上,酷似馬勺形狀,攀登到此十分艱難。
兩側崖壁中部便有一掛一掛的冰椎垂掛,一串串的,一字排開,間隔有序,象是一列哨兵般肅立著,那應該是一個個泉眼。地勢漸低,峽口漸收,兩邊的冰掛也逐漸密集起來,最終我們走進了一個兩端有窄窄出口,中間略鼓的紡錘狀壺穴之中,壺穴四壁皆掛滿青白色的冰柱、冰簾、冰筍、冰錐,而頭頂則上一線彎曲透光,恰是這一線光使得這地下冰窟里所見變得玄幻起來。外洞冰分兩層,冰下有冰,上層密而下延呈簾狀,因頂部光線反射,泛著水晶般晶瑩的光澤,下層則緊貼內壁,眾多冰柱聯成整面的青玉色冰壁,上下輝映,妙不可言,美不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