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器小傳之古琴(下):沒落的貴族

我在古琴(上)中說過,作為大漢民族之嫡出樂器,古琴一向居于雅樂正統之位,有過無比燦爛、輝煌的曾經。

然而數千年繁華過后,時至今天,古琴卻成了名副其實的少數派。

較之流行唱腔,古典音樂無論東西方都已日漸式微。而在國樂中,古琴更是獨來獨往的典型。小合奏本就不多見,樂團中更是沒有它的蹤影。

所以,古琴給人的感覺總像是前朝遺老、沒落貴族。與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卻又自顧自美麗。

于是我好奇,究竟源何至此?

-1-

首先,古琴是一個安靜的樂器。

從物理構造上講,它的共鳴箱很小,以至于音量甚至可以用微弱來形容。

純粹技術的層面說,把音箱加大來達到擴音的效果根本不是什么難事,但是幾千年來卻鮮少有人實施過如此的改良。究其根源,其實古琴這門樂器的定位就不是拿來熱鬧的。

古琴是真正悅己的樂器,彈給自己聽。即便擴散到最大的范圍,也不過是個把知己小聚時的消遣。

所以,它的音量完美地貼合了這一定位。不吵不鬧,安安靜靜地渲染。你不想聽時,它絕不會躁成干擾;而當你靜心去聽,就算微弱,也一定能聽個一清二楚。

所以,僅僅聲大、熱鬧在這樣的審美體系中便是入不了眼、俗之又俗的粗鄙之流。

而且,古琴的傳統總是偏愛獨角戲,不善于與其他樂器合奏。偶有破例,也僅限于笛和蕭。當代的古琴大師們創意地將其和大提琴,甚至是吉他放至一起,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這算是一點領域上的擴寬,但古琴的合奏依舊只適于三兩樂器,清湯寡水、素意昂然。

不論是定位,還是物理構造,都決定了古琴所追求的意境層次之淡雅。無論是何曲目,總有一種不可言說的韻味,意猶未盡方是上上乘的境界。

-2-

其次,古琴的曲式結構中,以慢速的居多。

標準的古琴曲式結構是以散板做引,緩緩行至慢板,然后逐漸加快至中板,接著進入曲目的高潮部分,以快板來表現。而后,在此又進入到了散板的結尾。

所以,這其中快板所占部分尚不足1/3,整個曲式慢板居多。這必然是由它安靜的性格特點所決定的,但是誠然,確也不夠熱鬧。

而且,古琴最典型的演奏特點,是行韻而出的虛音。看過古琴演出的人都知道,古琴在彈奏完點狀音之后,習慣用左手行韻,也就是在弦上滑動。利用點狀音的余音加上這樣的滑動,彈奏出一種延綿卻若隱若現的音。甚至有時,只見左手的動作,而幾乎聽不見什么聲音。

這有點類似戲曲中的一唱三嘆,也像水墨畫中的暈染。以點狀音為起始,然后逐漸暈開,漸入于無。

這樣的演奏技巧使得古琴之音聽起來格外清遠、悠長。但是換一個流行以快為優的審美觀來看,就變成了拖泥帶水,沒完沒了。

當下的風潮很顯然是奉行快字訣的,快速、便捷的思維模式已經向各個領域延伸。就來流行音樂中,亦是慢歌稍遜風騷了。

所以很顯然,古琴所追求的意境和審美觀與時下之流行大相徑庭、背道而馳。

-3-

再次,琴是文人的象征。

且不說文人創作了多少與琴有關的詩詞歌賦抑或繪畫作品,只論文人對琴之喜愛與重視便足以說明。

假如你已知命不久矣,會做些什么?

現在有一種流行的文藝態度,是把每天當作末日來對待。所以宣言追求愛好要盡興、更要趁早。想做的事都做完,才能不留一絲遺憾。

但這其實并非現代人的首創,歷史上早有人行了先例。

有一位著名的文人,在臨刑之前,竟然拋下了一切家常,而是選擇了借琴一把,彈曲以慰。行將就戮之前,心心念念的是所彈之曲將要失傳的遺憾。這個琴癡的名字叫嵇康,他彈奏的便是位居古琴十大名曲之列的《廣陵散》。

琴既是與文人密不可分,難免沾染了文人的氣息。

一是過于清高、孤傲,卻又實則敏感、多疑。所以即便如盛唐之時大受冷落,也依舊倔強地聲稱:“眾耳喜鄭衛,琴亦不改聲”。一邊大肆抱怨社會風氣浮躁不安、禮崩樂壞,一邊絕不同流合污,更不主動爭取受眾的理解、普及與傳播。

二是習慣造神。文人總愛自視甚高,認定自己的東西遠非俗人所能理解,尤其是不受大眾熱捧時,愈發孤芳自賞,神化很多細節。

于是在文人的造神運動下,古琴升華而成了一個媒介,尋找純凈、貼合真我的途徑。因而彈琴的時間有講究,最好是黃昏、夜晚;環境亦有講究、非得是幽靜之處方能請得清心之樂;彈琴之人則更有講究了,要沐浴更衣、要焚香禱告,才算對得起神器。

就這樣,琴被神化得愈發飄渺而富有禪機了,相應的,越來越遠離煙火之氣了。

-4-

最后,古琴的記譜方式獨特。

如今的音樂記譜類方式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記錄旋律、節奏的,例如五線譜、簡譜;一類是記錄演奏方法位置圖像的,譬如吉他的六線譜。

而古琴所用之減字譜,以漢字的形式記錄演奏方法。且漢字并非我們常用之字符,而是將左右手的演奏方法各用偏旁部首作代表,再拼湊形成的方塊字,例如下圖。

這對于不了解減字譜的人來說,簡直就是天書。

將減字譜轉化成實際音樂的過程叫做打譜。因為沒有記錄旋律和節奏,只是演奏方法,所以即便是同一首曲目,不同流派的人來看都有不同的理解,也就會打譜成不同的版本。

今天,幾乎所有的國樂演奏都以簡譜為主要記譜方式,甚至還有的直接采用五線譜,以便于與西樂的融合。唯有古琴,依舊以減字譜為主,特立獨行、我行我素。

這用現代的觀念來說,就是標準化做得不夠。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傳播與推廣。

總而言之,古琴在當今的音樂中的確是沒落了。再提它,人們的印象一定是風雅有余,而地氣兒不足。

如果按照我們尚古的習慣來說,很多人都是這樣總結的:古琴是文人的音樂,之所以沒落,完全是源自如今的社會中,文人階層已然消失殆盡。

但在我看來,這樣的歸因過于簡單。總說從前多好,如今多差不過是一種逃避現實的消極心態而已。更何況,將古琴捆綁于文人階層,本來也不是長久之計。

不論樂器還是其他,生存與發展的歷程永遠是殘酷的,物競天擇、優勝劣汰是永遠的法則。

那些自己就先局限、約束自己的,最后只會作繭自縛、畫地為牢。

而只有扎根于最廣大的群眾階層,才有可能真正地開枝散葉、生根發芽,最終發展壯大。


如果你相中了我的文章,可以聯系我的大軍師扣舷喲,嘿嘿,祝你成功~~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