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時間當作朋友》一書是原新東方老師李笑來所寫的。作者引述自己從事的職業中所遇到的事例,告訴我們:如何打開心智,如何運用心智來和時間做朋友,如何理解時間管理的意義,在時間管理上取得突破,進而用心智開啟自己的人生成功之旅。
盡管書名是《把時間當作朋友》,但是在我看來本書更是一本帶領我們過上一個更為優質的生活而非單純的介紹時間管理,當然了這并不是一本“成功學”的書,因為作者在書中專門用一個章節來批判成功學。所以我認為這是一本引領我們在物質以及精神上過得更加有品味的生活。
作者提出“只有學會正確地思考才意味著真正進化成人”,而這就是心智的力量。每個人的心智力量差異是十分之大的。絕大部分人的心智都存在著問題,面對問題都不能深入思考,了解問題的本質。比如我們經常認為自己的上司很蠢,容易出錯,可實際上只是因為他承擔的責任比較大,做的事情比你多。那么你為什么不覺得自己蠢呢?因為一個人如果不做事情的話,是不會暴露自己的缺點。這樣的人絕不少見,哪怕你還在學校,也一定會發現班級上有那么一群不是班委的同學,平時對于班委為班級的貢獻認為理所當然,可是一旦出了什么差錯,他們就會開始冷嘲熱諷。
關于興趣這個問題,我們常常自以為興趣才是我們去做好一件事的動力,而如果做不好一件事,那就很簡單,推卸說自己對此毫無興趣??墒聦嵳媸侨绱藛幔亢芏鄷r候邏輯是反過來的,你可以想一想自己有興趣的事哪一件不是你做得好的,而那些你不感興趣的往往都是你做不好的。認清這個現實對于我們的學習工作是大有裨益的,因為你可以嘗試著花更多的力氣投入到那些你以往認為不感興趣而實際上是你做不好的事情當中去。我想這對于一個人的完善是功不可沒的,尤其對于高中生來說,在讀高中的時候,英語是我面前的一道坎,每次考試及格都是問題,所以我很討厭他,可是討厭雖討厭,高考還是要面對它的,所以我花費更多時間上去,等我英語水平完全上了個臺階后,我就發現原來它也并不是那么可惡啊。所以請記住一句話“事情往往并不是有興趣才能做好,而是做的好了才能有興趣”。
而對于如何看待陌生事物的問題,比如Word排版,我覺得這是一個可有可無的技能,就算我去學了,也幫不上我什么忙。所以每次排版的時候我還是一個段落一個段落整理,因為我根本不懂任何專業的技能??墒堑任覍W會了之后,我才發現原來排版也可以這么容易。所以如果你認為很多事情學了沒用,所以不去學的話,往往是因為你沒不知道其好處才認為其沒用。又比如我們完全沒用自己想象的那么完美,因為我們往往忽視了自己的缺點;學習方法并沒有我們想象中那么重要,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來說,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所有學習上的成功,都只靠兩件事:策略和堅持。所以遇到失敗的時候,有時候不要否定自己方法不對,先想想自己是否用心努力去做了。這些都是我們心智力量的一些差異,沒有什么要比發現、培養、呵護、調整自己的心智的力量更重要的事情了。
所以我們要嘗試著去開啟自己的心智,控制住自己的大腦。對此你要學會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人總是喜歡面對一些美好的事物而不是令你不滿的,但是一個想要成為更好的自己的人就決不能夠這么去做。我討厭英語,討厭背單詞,如果我選擇逃避了,那么毫無疑問我將在高考中考砸。而我不想失敗,所以我只能硬著頭皮上,那么反正都要面對它,為什么不開心的去做呢?如果你能夠改變心態的話,效果將會截然不同。面對苦難我們不該選擇逃避,而如果是喜事呢?要記住“推遲滿足感”是心智成熟的人必備的能力,要取得大量的成績就不能急功近利,不能為當前的名利所誘惑。因此我們必須要擁有良好的耐心。真正擁有耐心,甚至驚人的耐心的你,生活就會從此開始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在精神上改變自己過后,就要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去糾正自己了。
首先是時間管理。時間不可能被管理,我們只能管理自己,我們也不能夠迅速成為心目中理想的自己,這一切都是要我們憑借著驚人的耐心去努力而來的。
對于時間管理,我們需要做的是每天記錄好自己的時間開銷,并且在一天的開始制作自己的時間預算,每晚審計自己一天的時間開銷。然后對比預算與實際開銷,長此以往要達到預算越來越精確,從而最終達到柳比歇夫精確感知時間的能力。
管理好自己的時間也要求我們把時間用在刀刃上,來提升自己。最基本的就是獲取知識,獲取知識有三個基本途徑:體驗、試錯和觀察。其中最重要的是觀察,畢竟個人的經驗是有限的,這也就要求我們有良好的閱讀能力。但是要謹記,不僅存在著無法通過個體或者群體經驗獲得的知識,還存在著與現實經驗相悖的知識,所以“正確的思考”,才是獲得真正意義上知識的手段。
獲取知識就是為了提高自己,作為成人,更多的是需要自學。這也就要求我們必須擁有四個能力:自學能力的基礎技能是閱讀理解能力;檢索能力是建立在相當熟練的閱讀能力之上的能力;寫作能力在自學能力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實踐能力是自學能力最終能夠轉化為真正價值的根本。前面也提到了人類趨利避害的心理,所以我們在自學中要永遠保持開放的心態,避免“選擇性輸入”。甚至我們可以說,學習更多應該是學習那些我們之前不懂的知識,了解那些我們以往所不認同的觀點,然后通過兩者比較以此來完善自己。比如關于崔永元與方舟子的爭論中,知乎上有一個很好的提議就是讓他們兩個人互換身份,通過一段時間去學習他們以往所不齒的東西,甚至為其辯論。這個想法就是要我們保持開放的心態,也確實與眾不同,但是我認為十分不錯。
最后我們也要記住學習的進程和時間之間的關系肯定不是線性的,我經常遇到一些學習了一段時間感覺沒有任何起色的人就放棄的同學,他們如果能持之以恒,必然會有回報,可是問題就出在于他們偏信付出就一定會馬上見效。
雖然我私以為這是一本教人更加“成功”的書,但是作者卻對“成功學”不以為然。因為資源原本就是有限的,經濟學上的措辭是“資源稀缺”,所以“人人都能成功”本就是一句屁話。而且成功本來就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想要完全復制一個人的成功是可笑的行為。與其去向已經成功的人取經倒不如反其道而行之——努力從失敗者身上汲取經驗。另一方面,很多人人認為只要傍上成功人士,自己也就能從人脈中成功受益。但是事實是所謂的“友誼”,實際上不過是“交換關系”,往往只有優秀的人才擁有有效的人脈。所以與其是一味追求人脈倒不如打造自己。一個人只要足夠優秀,那些與你交往的人自然也就會是高水平的人,反之如果你身邊的人一直都是那么一群固定的人,這就說明你一直沒有在進步。
接下來作者又提出了一系列提高生活質量的小建議。如在做時間預算的時候,一定要留有空間;假定自己做的時間需要的時間和想象中的更多一點;多于家人交流等等。
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值得一讀的書。尤其其中關于心智的問題的講述讓我受益匪淺,也開始逐漸轉變以往的思維方式,思考問題也更加全面。當然了,知行合一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