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是以神話為架構的,這一點容易被人忽略或輕視,因為除了在第一回中作者創造出一個神話后,在后面的回目中提到的并不多,不過是一僧一道偶爾出現幾回。然而,這個神話架構是至關重要的,它關乎小說的主旨和主題。
一、小說名字的由來及含義
《紅樓夢》開篇即說,當年女媧煉石補天,剩了一塊石頭沒用,棄之于荒山野嶺中。有一天一僧一道路過,石頭被他們所說的紅塵中的榮華富貴所吸引,央求帶它去經歷一番。經歷過后,復還本處,只是石頭上記載了它的經歷,即“無材補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攜入紅塵歷盡離合悲歡炎涼世態的一段故事”,所以又名《石頭記》,即“石頭上所記載的故事”之意。而“紅樓夢”的意思是在榮華富貴中所經歷的一場夢。
這就是小說的由來,也是“紅樓夢”和“石頭記”這兩個名字的由來。這兩個名字各有意境,要我說,“紅樓夢”有一聲嘆息之意,“石頭記”有滄海桑田之感。
二、小說的總綱和主題
1、“上帝視角”
神話架構給小說提供了一個“上帝視角”,從佛道思想的高度給小說提供了總綱和主旨。從這個思想高度上,我們去看小說中的每個人物,甚至現實生活中的每個人物,我們就會有更大的包容心,更大的仁慈心。萬事皆因果報應,每個人也不可以簡單的善惡來評判。
石頭“凡心偶熾”,想要到人間享受榮華富貴,一僧一道告誡道:
那紅塵中有卻有些樂事,但不能永遠依恃,況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個字緊相連屬,瞬息間則又樂極悲生、人非物換,究竟是到頭一夢、萬境歸空。
這段話就是這本小說的總綱,也是賈寶玉的入世經歷和心路。當我們看完這部小說,再回頭看這句話時就會有更深的感悟。
2、“大旨談情”
“上帝視角”從出世的高度來看小說的主旨,那么從入世的角度呢?在第一回中作者也已言明——“大旨談情”。
此“情”不是單指愛情。沒讀過或者初讀《紅樓夢》的人或只關注愛情,只關注寶黛釵三者的糾纏,這是很狹隘的。寶玉的愛是菩薩心的博愛,非只愛情之“愛”;此“情”包含人世間一切情,非只愛情之“情”。 讀《紅樓夢》要有一個博大包容的心,要能體會其中的細膩瑣碎,也能感悟人生世事。
3、神瑛下凡,絳珠還淚
神話架構也給小說提供了兩個主要的主題,小說的主要線索就是順著這兩個主題發展下去的。一個是神瑛侍者,也就是賈寶玉,在紅塵中歷經離合悲歡炎涼世態,最后悟道出世,復還仙界;另一個是絳珠仙子下凡還淚以報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
神瑛侍者在仙界時就很有愛心和善心,每天用甘露灌溉柔弱的絳珠草,這也是賈寶玉博愛的根源吧。而絳珠仙子下凡是為了報恩,報恩的方式是“還淚”。
“還淚”之說,真是千古未聞,真是奇文,虧作者想得出!記住了絳珠仙子下凡的目的,也就明白了林黛玉的很多心思。她的一言一行,目的都是寶玉;她的一嗔一怒,皆是因為寶玉。不要嫌她整日小心思而哭泣,那是在意一個人,那是她欠寶玉的,那是報恩。
“眼空蓄淚淚空垂,暗灑閑拋卻為誰?”
我把這段原文拿出來再欣賞一下,很美。
只因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絳珠草一株,時有赤瑕宮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這絳珠草便得久延歲月。后來既受天地精華,復得雨露滋養,遂脫卻草胎木質,得換人形,僅修成個女體,終日游于離恨天外,饑則食密青果為膳,渴則飲灌愁海水為湯。只因尚未酬報灌溉之德,故其五衷便郁結著一段纏綿不盡之意。恰近日神瑛侍者凡心偶熾,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歷幻緣,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掛了號。警幻亦曾問及,灌溉之情未償,趁此倒可了結的。那絳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無此水可還。他既下世為人,我也去下世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淚還他,也償還得過他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風流冤家來,陪他們去了結此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