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四日,有網友在微博爆料稱陜西科技大學教授葛某毆打環衛女工,引發網友熱議。據了解,肇事者葛某已被校方暫停工作,正在配合公安機關對此事進行調查。
據此事目擊者爆料,四日下午,一男一女在陜科大一路口毆打環衛女工,其中女子叫囂“我掙多少錢,你掙多少錢,你擋著我掙錢”,該環衛女工臥倒在地,滿臉血漬。打人行為被目擊者喝止,男子倒車欲逃,被小區幾名住戶制止。據了解,打人原因為環衛工清掃垃圾時,將垃圾車至于路旁,擋了打人男子的路,具體爭執細節仍不明晰。
大部分網友對此事的態度是批評指責葛某打人行為及囂張態度,部分網友認為細節未明不能一昧指責打人者持觀望態度等待后續發展,少數網友認為毆打者事出有因不應受到指責。
竊以為,無論從何方面看,打人者葛某都不應該被維護。
先拋開單位、身份不談,僅從兩位當事人公民的角度出發。首先,從法律上講,我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三條,“毆打他人的,或者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當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處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罰款”[xb21cn2],也就是說,葛某的行為已是違法行為,理應受到法律的追究。其次,從道德方面來講,以禮待人,以理服人,是默認的處事規則;用暴力手段解決問題是原始的、野蠻的、不符合現代文明要求的;身為男子,不打長者,不打女人和弱小,是基本原則。本可理性協商的事情,葛某卻采用武力上的優勢,毆打環衛女工,沖動蠻橫,殘忍暴力。我們同情被打傷者,卻也不會一昧只看傷勢。于情于理,正義都不站在葛某一方。
葛某其人,2002年本科畢業,05年獲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碩士學位后赴日本攻讀博士學位,之后先后在日美兩國開展研究,2016年7月全職回國工作,任陜西科技大學材料與工程學院教授,兼為研究生導師,現進行著已投資千萬的某項目。[xb21cn3]觀葛某之履歷,不可不謂光鮮。海歸博士,高校教師,僅這兩個標簽就足以讓人腦補出一個精英形象來。
人生活在社會上,說到底,身份地位拋不開。如此,我們可否來探究一下這起暴力事件后,“身份”這一因素產生了什么影響?從葛某同行女子的言論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們自恃地位而產生的莫名優越感,以及對環衛女工的傲慢霸道。身份“加成”,使之心理發生變化,斯文掃地不說,丟了做人起碼的平等與尊重。“一男子毆打一女子”可能不會有那么多人表達憤怒,但“高校教授毆打環衛女工”卻引發社會熱議,這表明社會身份在道德上會給人更多的要求與規則。既已為人師表,不一定要行為世范,可也絕不能成為反面教材。部分人說,我們不能因為他打人就否定了他的職業,這并不是否定教師這一職業,也并非在否定葛某的工作,只是在思考,他是否當得起這份工作背后的道德責任?
事發之時,自稱葛某助理的人請求目擊者不要曝光,因為葛某不了解國情,才會出手打人。不論這言論背后的意思是“國外可隨意打人”的荒唐無稽,還是“出國太久,不了解目前國內網媒如此發達”的油滑無賴,都粉飾不了葛某行為的惡劣本質。事發之后,陜西科技大學校方稱會嚴肅認真處理此事,并公布了葛某的鞠躬致歉照片以及手寫道歉信。令人疑惑的是,照片上的道歉者與葛某差了一個發型的距離;而那封120字左右的道歉信里的誠懇之意卻被敷衍不情之態度掩蓋掉了,十分遺憾。打人時拽天拽地,不得不道歉要服從組織安排時的“十分悔恨”,真的不是欺軟怕硬的阿Q的翻版嗎?
說到底,僅是因為葛某缺乏了基本的對人尊重和存在畸形的階級觀念。平等與尊重是我們所應擁有的基本素質,無論何時何地何人,這一基本素質不能丟。葛某受到譴責,說明絕大部分的人都贊同平等與尊重存在的必要性。葛某只有一個,但社會各處存在的“葛某”不知凡幾,只望不遠未來,再也難見此類事情發生。
西南大學學生通訊社 丁曉珂/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