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說到靜思。古人說,每臨大事必有靜氣,才會正確抉擇,避免錯誤。
?其實,靜思就是不斷省察自己。佛陀經過6年的修行而悟道,開始了他的傳教生涯。但是,他并沒有忘乎所以,而是每一年都會在雨季的3個月中隱居靜思,在9個月的傳道時間中,每一天又必定有3次靜思的時間。他說,一個人,假如一天沒有三次的自我省察,是不可能保持理智的清醒的。
?這與曾子的“每日三省吾身”有異曲同工之處。曾子的意思是,每一天都要從三個方面省察自己,與友交是否誠信,為人謀是否忠誠,老師講的知識是否牢記了。其實,這也是讓自己從靜思中保持清醒的頭腦。
?我有一個日本朋友大竹,他是一個公司的高級職員,在下關的郊外有一所鄉間別墅。別墅里有個200平方米的游泳池和很大的花園。他每天下了班以后,都會開車到鄉間別墅去。他先到自己的花園當中賞花、澆水、施肥,在很短的時間內使自己由一個現代社會職員變成了一個大自然中的人。然后他到游泳池里,在那里游泳、洗熱水澡,讓自己的身心徹底放松平靜下來。
?接下來他會穿上棉質的衣服,到一個什么擺設也沒有,十分簡潔明了的房間去,坐在榻榻米上,靜靜地傾聽風鈴的聲響,凝視風鈴的墜穗在風中搖曳的樣子。而后,他會沏一杯茶,嚴格按照日本茶道的步驟,慢慢啜飲品嘗茶的芳香和韻味,慢慢琢磨茶道的深邃和悠遠,從中領略人生的品性和境界。
?這整個過程當中,他幾乎不與人交談,一切都在和諧的寧靜中進行。他說,他感覺自己從進了別墅的那一刻起,就暫時與世俗的生活告別了。在洗浴游泳聽風鈴和品茶的過程當中,自己漸漸進入了沉靜的狀態里,心胸開闊起來,視野里一片明朗,不論多么困難的問題,都有了清晰的思路。
?我隨他到他的別墅去的時候,他告訴我,他正有一個重大的問題要做決斷。我說,為什么不找朋友一起商量拿拿主意呢?他說,不,爭論是爭論不出什么答案來的,只有把一切的雜念都忘卻掉,端起這一杯茶來,從茶的寧靜和悠遠中才會頓悟到清晰的思路和辦法。
?我問他,每一個日本人都是這樣嗎?他說,是的,這是我們解決問題的方式。
? 我們的古人說過“寧靜致遠”。意思是,在寧靜中才可以得到智慧。但是,我們中國人沒有像大竹那樣把這些智慧的精髓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之中。我們現在選擇的決策方式,多是無休無止的爭論,很多人在一起激烈的辯論甚至爭吵。無數的時間和機會,就在不知不覺當中失去了。
?選擇靜思吧,在靜思中,聆聽自然的天籟,尋找生命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