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已經是今天的第二次了。
一出公園門,我和十一就被一群應該是上小學的小姑娘圍住了,阿姨,給小妹妹買個花環吧,剛好過節呢,小妹妹戴起來一定很好看。而且只要五塊錢。小妹妹,你喜歡哪個顏色的呀?一邊說著,一邊已經把花環遞到了孩子手里。十一也很配合的抓在手里用那雙小眼巴巴地看著我。
早晨進公園的時候,一個小姑娘就怯生生地問,阿姨,買報紙嗎?我還真沒有看報紙的習慣。不好意思,我不是很需要。雖然有些失望,但是孩子沒有說什么,準備離開,轉念一想,這個孩子應該是在做社會實踐吧,要不要支持她一下,反正報紙看完了,還可以做各種他用。那么,小姑娘,多少錢,我來一份吧。交錢后,小姑娘禮貌的說了聲謝謝,很開心。不遠處,一位女士,應該是孩子的媽媽,對我頷首致謝。
報紙尚還有用,可是對于花環,十一已經有很多類似的東西,買回去絕對不超過24小時,就會被扔到一邊,再也不會被想起。真的是浪費物資,浪費錢。所以為了給我們偉大的祖國節約資源,我只能拒絕這些孩子。還沒等我開口,一個大嬸走了過來,啊呀,孩子們在做社會實踐支持一下吧,你們多少錢進的貨呀。五塊。那支持的人都不能五塊買,最少要五塊五。嗨,我說大嬸,您哪里來的,就這花環這品相,這質量,五塊都嫌貴!再說,我也不想買呀,還我必須支持,必須五塊五。當然我只是心里恨恨地說。這還沒等我恨完呢,一群大嬸圍了過來,就是,孩子們假期社會實踐,做大人的支持一下吧,別傷孩子的心。天哪,這怎么就涉及到傷心的問題呀!一看大嬸們準備啟動苦口婆心勸買模式,我馬上掏出五塊息事寧人,拉著十一趕緊走。
一天兩次碰到社會實踐售賣東西的孩子,兩次雖然我都支持了,可是心境真的完全不一樣。
我想,原因不在孩子。
所謂社會實踐,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讓孩子去體驗社會生活中可能發生的真實狀況,以及自我應如何去應對解決。有一帆風順,也就有直接拒絕。而且被人拒絕貌似更是生活的常態,那么為什么不順其自然,讓孩子去體驗,去感受,去明了并不是所有人都會對你有求必應,你我都是獨立的個體,并沒有誰遷就誰的義務和責任。在實踐過程中,父母的作用其實就是在恰當的時候給予合理的指導和支持,適當保持距離,讓孩子真實去體悟。
第一個孩子的媽媽做的就很好,在不遠處觀察著孩子,不干涉,不打擾,既然你去實踐,那么在可控范圍內的狀況你就要自己去面對。別人拒絕的滋味不好受,那下一秒的驚喜會讓你得到更多。而第二次的那群媽媽,完全誤解了社會實踐的真意,讓孩子把東西賣出去把錢拿回來,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更不是關鍵,孩子剛開始去體驗,你們就生怕她們受了什么委屈一樣,群起而圍之,用所謂的道德支援去束縛別人,甚至是強迫式的推銷去給孩子們樹立你們自認為的信心,可惜完全背離了社會實踐的初衷。首先要家長們搞清楚,是孩子在實踐,還是你們在替孩子實踐,那要是孩子在實踐,就讓孩子大膽的去嘗試,這剛抬起腳,還一步沒邁扎實呢,家長就趕快把腳即將踏上的那一小塊地打掃干凈,一個石子兒也不能留,生怕硌著孩子的腳地板,那您還不如充當顧客,和孩子玩賣東西的過家家游戲呢。試問那幾位家長,您的孩子將來到了工作崗位上,犯了工作失誤,您還能去和她們的領導說,她們還小呢,都是新人,還在實踐摸索中,支持一下,別傷孩子的心,這樣匪夷所思的話嗎?其實,這恰恰映射出家長對孩子的不信任,想給孩子樹立信心,卻不信任孩子在社會環境中與陌生人的溝通能力,所以開始直接幫孩子操辦。那反過來看孩子,哦,原來是這么回事情,我們是小孩子,我們在社會實踐,大人們理所當然要買我們的帳,即使有什么問題,還有我媽呢,她會幫我解決一切。哎,各位家長呀,那還社會實踐什么呀,天挺熱的,都回去歇著吧。
一本書中說的好,“成長”是什么?是孩子用“屬于自己的”方式面對問題,通過行動解決問題,從而達到預期結果的過程。請注意是用“屬于孩子自己的方式”。
有時,保持距離的愛,是更明智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