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阿德勒 著? 徐姍 譯
2018.8.30
我為什么看這本書?因為我自卑,我想超越。之前我曾一度認為我有心理疾病,消極、膽怯、懦弱,其實每個人心理上或多或少都會有點。最近幾年好了很多,因為我找到了精神支柱,我娶了一個好老婆,然后看了一些心理學方面的書。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早年間,阿德勒曾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派核心成員,但因二人學術觀點背道而馳,最終,阿德勒退出曾任職的維也納心理分析學會,創立個體心理學,其研究由生物學定向的本我轉向社會文化定向的自我,對后來的西方心理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譯者序 P4
《自卑與超越》出版于1927年。
第一章 生活的意義
我從小就開始思考這個問題:我為什么活?大學時曾問過同學,沒有找到答案,他們或許不想這些問題,說我想得太多。但我卻一直在找尋答案。
答案1.有人說,是為了他人,因為一個人死了,他的家人會難過,會受影響。這是真正的答案嗎?之前覺得說的有道理,但不一定正確。
答案2.為了活著而活著。這又顯得有些牽強,有點像文字游戲。
答案3.或者只是不想死,對死亡產生恐懼。初中時我很內向,封閉自我,把自己包裹起來,盡量不與外界接觸,我怕這個世界有意無意傷害到我。導致我用大量的時間思考。那時感覺自己是那么的弱小和無力,且沒有勇氣自殺,好死不如賴活著,我只是不想死罷了。
答案4.活著,給了我希望。我相信,我的人生道路還很漫長,以后會好起來的。
答案5.活著是為了體驗人生百態。這是我現在的想法。起碼爽一把再死。沒結婚前,我想我沒當爹,怎能死去,起碼得當回爹吧。現在有了寶寶,發現還有好多事沒做呢,我創業還沒成功,世界各地還都沒去過,還有好多好多書沒讀,還有好多沒做過的事想去嘗試,比如跳舞、畫畫、彈琴等等等等,人生太有意思了,充滿無限可能和未知,真想大喊一句《向天再借五百年》中的一句歌詞:“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
答案1解讀:為別人而活。
人有兩種活法:一種是為別人而活,一種是為自己而活。中國六七十年代生人大部分屬于前者,90后大部分屬于后者,因為現在的年輕人更自我,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也屬于后者。前者活的太累,而且還會拖住他人。舉個例子:有的媽媽一生為了孩子,所以她希望孩子全都得聽她的,這樣把兩人硬生生“綁”在一起,貌似成為共同體,實質是兩個人,如果產生矛盾,兩人都會很累,有時會出現“魚死網破”的局面。
人可以分成兩部分組成:1.身體,2.靈魂。靈魂住在身體里。而這缺一不可,如果沒有身體,人就只能活在別人的記憶中;如果沒有靈魂,那就是植物人。我本來認為身體局限了靈魂,因為我們想飛是飛不起來的,如果長得丑,會受到別人的不待見,女生如果長的特別漂亮,周圍肯定會有很多男生圍繞,自然也會對性格等方面有影響。身體好比皮囊。
現在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如果頭腦做出了錯誤的決定,身體會發出警告的。比如:吃飯,太好吃了就想多吃一點,吃多了就會撐,身體會表現出來,只是表現出來時頭腦忽略掉了,所以我們要聆聽自己的身體。我現在吃飯就會感受身體發出的信號,感覺吃到七八分飽了,就不吃了,但有時還是克制不住自己,我還需要努力。我現在注意飲食,只吃七八分飽,瘦了很多,感覺身體輕松了,起碼胃輕松了。
獲得成就感會感到幸福,而且幸福感持續時間會拉長。中彩票也會感到幸福,但時間一長,幸福感就會像拋物線一樣慢慢回到初始值。
有人把生活的意義定為奉獻,作者認為,是有前提的。前提是本人是出于本心做這件事,而不是自己心里不想做,卻逼迫自己做,就像有些人上班工作一樣。
第二章 心靈與肉體
由于心靈可以決定我們動作的方向,因此,它在生活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與此同時,心靈也被肉體所影響,肉體是動作的執行者,心靈只能在肉體所具有的能力范圍內行使指揮的職權。比如,若是心靈希望肉體能夠奔向天上的月亮,那么除非能夠克服人體自身的局限條件,否則便是無稽之談。P79
作者單獨拿出一章來講心靈與肉體,是我上面提到的靈魂與身體,我們姑且按照作者的說法。
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一個人從呱呱墜地到生命結束,肉體與心靈的合作都是持續不斷的。它們是不可分割、合作互助的兩個有機部分。P82
我們的研究對象是個體賦予自身及所處世界的意義,以及他們的奮斗方向、目標、生活方式。到目前為止,通過觀察個體的合作能力來判斷他們的心理差異,是一種最有效的途徑。P137
2018.8.31
第三章 自卑感和優越感
1對母親來說,在這種分離過程開始之前愛她的孩子,是件容易的事;但是,在愛孩子的同時,又讓孩子脫離自己,并希望孩子脫離自己,卻是件大多數的母親做不到的事。
弗洛姆P153
文中好多話寫的都很有道理。每個人都會有自卑情結,只是表現手法不同,有人表現為自卑,有人表現為自傲、自大。自卑感和優越感可以說是相反的,也可以說是相似的。比如有人有自卑情結,但他表現出來目中無人,很浮夸,有一種優越感,但內心是膽怯的。
某些人的行為其實是自卑感的表現,比如小孩親眼見到死亡,立志長大當醫生等。一種行為的背后是有其目的的,需深探他的內心世界,童年經歷對小孩長大后的表現會造成很深遠的影響。
2018.9.1
第四章 早期記憶
當一個人遇到困難,悲觀失望時,他會回憶起以前類似的經歷。比如說,一個憂郁的人,他的記憶幾乎都是帶有悲觀色彩的。如果他樂觀向上,同樣也會選擇與之相對等的記憶,他的記憶通常是愉快的,會讓他感覺更加愉悅。P200
對同一件事,不同人有不同看法,就像詩人,有人豪放,有人婉約,有人悲涼,可以改變,但很難。此章作者舉了幾個例子,分析了一些人的早期記憶,很受啟發。
2018.9.3
第五章 夢
作者認為,夢醒后有些夢會記不住,但會記住感覺,而且做夢會影響睡眠質量,確實如此,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有時我做夢,記住夢的內容,雖然亂七八糟,看似拼接起來的,但都是和白天發生的事有關的,不像小時候,天馬行空,可能動畫片看多了吧。心情,也會影響到夢境,有時相反,有時延續,有人說:夢中和現實都是相反的,不管相反,還是實現,清醒時我都會自我測評,有時夢境中確實大膽,自己無所不能,白天醒來會很開心。
2018.9.4
第六章 家庭的影響
經研究證明:比起其他的各種心理,母親對孩子的保護欲是最強烈的。研究表明,在不同物種之間(如老鼠和猿),母道的力量比其他力量都強,甚至強于性和饑餓。假如它只能選擇一種,它一定會選擇母道。這種欲望的出發點是合作,而不是性。一般來說,母親都認為子女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正是因為有了子女,她才覺得自己是一個完整的個體,自己可以主宰生死。在每位母親身上,我們都可以或多或少地發現一種相似的感覺:她們都認為子女是自己所完成的一件作品。我們可以這樣認為:母親認為自己就是創造生命的上帝。其實,追求母道就是追求一種優越感,就像對神的地位的追求。這個例子清晰地體現了這樣的道理:為了人類利益著想,我們會想方設法在社會感的指引下,將優越感目標運用到與人合作的過程中。P326
2018.9.5
小孩必須要得到父母的愛,如果沒有得到父母的愛的話,就要有替代者,比如:孤兒院老師、親戚等,如果都沒有,小孩會缺乏安全感,長大后會變得冷漠、內向,中國留守兒童出現這種情況的幾率很大,所以需要爺爺奶奶或老師代替父母給他們愛。
2018.9.6
1造成精神病態愛情的基本條件是“相愛的”一方或雙方都牢牢地抓住父親或母親的形象,并把他以前對父親或母親懷有的感情、期待和恐懼成年后都轉移到“所愛者”身上。這些人從來沒有超越兒童階段,成年后還在尋找兒童時代的聯系。
弗洛姆P361
有些人找對象是按照父親或者母親標準找的,比如性格、外貌等,有可能因為自己還在兒童階段,所以想找一個可以像父母一樣可以依賴、情感寄托的人。
第七章 學校的影響
作者認為,對小孩沒必要進行智商測試,容易自我設限,形成思維定勢,長大后不好自我突破,在學校下游、中游、上游,長大后工作中也會在下游、中游、上游。人生無限可能,所以不要自我設限。
遺傳不會對智商造成影響,沒有因果關系,這也是自我設限的一種。
身體或器官殘缺并不會對智商造成影響,有些人以此激勵自己,有些人則自我設限,消極對待,我們應該看清自己,有什么,沒有什么,哪些能改變,哪些不能改變。
我們理應讓孩子們了解到自我設限的行為是錯誤的,作為老師和學生,也應該避免迷信“兒童獲得進步是因為他的天生稟賦”之類的觀點。
我們在教育孩子過程中會犯各種錯誤,最糟糕的一種就是認為遺傳因素可以限制孩子的發展,這只是老師和家長對孩子管教失敗的借口罷了。由于這個借口,他們不必為自己對孩子的任何影響而擔負責任。我們應該抵制這樣一條不負責任的做法。一個教育者,如果將遺傳作為限制兒童性格和智力發展的原因,那么,我們真的無法期待他能夠在崗位上做出多高的成就。假如他發現他的心態和行為能夠對孩子造成影響,他就不會再用這樣的借口來推卸責任。P436
2018.9.9
第八章 青春期
我在青春期感覺買不到合適的衣服,我認為青春期是兒童過渡到成人階段的一段尷尬時期,同時,也覺得是整個人生中最美好的年華,就像破繭成蝶的過程。這一階段,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父母忽視女兒,重男輕女,男性變得女性化等,都是有原因的,要找出根本原因,對癥下藥,也有一些比較棘手的。
文中談到了性,青春期不可避免會遇到的話題。如果父母長期忽視女兒,女兒在青春期會找其他男性發生性關系,貌似報復母親,實則母親并不知道。當父母看黃色錄像時,不應該讓子女看到,會影響到他們,即使不與他們講性,他們也會通過其他途徑了解到的,這時,我們應該正確引導。
2018.9.10
第九章 犯罪及其預防
犯罪很大的原因是罪犯缺少于人合作的能力,不愿與人合作,把自己孤立起來,而且會找到原因為自己開脫,所以他是有社會感的,再把自己僅存的社會感一層層撕掉,最終走上犯罪之路。
2018.9.11
罪犯的心理是扭曲的,會為他犯罪找到合適的理由,即使覺得不對,也會糾結、思考,直至扭曲自己的思想。他們的想法會和正常人不一樣,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論,我們認為有意義的事,他們不認為有意義,他們會做無意義的事,對社會無益的事——犯罪,并將法律、警察等視為挑戰,被抓住時后悔的是為何不機靈點,被逮到了,下次犯案,應該做的更精密些。他們的思想很難改變,要探尋童年記憶,找到扭曲的根源,才有可能轉變他們的思想,使其步入正常軌道。
作者認為,罪犯都缺少與人合作的能力,與人合作可以避免犯罪。
作者不厭其煩的一遍遍在書中提到要與人合作,可見這點非常重要。
假如想要改變罪犯的行為,我們的一切活動都要指向一個目標:讓他愿意與人合作。P615
2018.9.12
假如我們在生活中總是在孩子面前描述金錢的價值,那么,孩子在面對職業選擇的時候,就很可能用收入來判斷一份工作的好壞。這種做法對孩子來說是非常有害的,在這種觀念的驅使下,孩子所關注的并不是自己可以為人類作貢獻的興趣,而是金錢。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獨立的生活,一旦達不到這樣的標準,我們很可能就會成為別人的負擔或累贅。然而,如果一個人只對掙錢有濃厚的興趣,那么,在與人合作方面,他一定不會展現出多高的水準。如果說,他將掙錢作為他最重要的目標,而對社會上其他的事物卻一點都沒有興趣,他就很可能將獲取金錢作為理由,實施盜竊、欺詐等違法的行為。就算他沒有采用這樣極端的做法,并且在獲取金錢的過程中對社會還是有一些興趣的,可是,這樣的人就算已經達到了富裕的目標,他的行為對其他人而言也沒有什么價值。這是一個奇怪的時代,我們不必驚訝于一些人致富的方式,可能他們運用的并不是正當手段,而最后也達到了腰纏萬貫的目標。雖然,我們不能保證那些一直運用正當手段,勤懇工作的人一定會獲得多大的成就,但是,我們卻可以肯定,這樣的人一定會保持勇敢的態度,并且不會失去做人的尊嚴。P675
作者認為,工作的目的不能是為了金錢,如果是為了錢,會失去做人的尊嚴。而中國人都是為了錢而工作的,因為生存不易,生存問題都解決不了,怎能好好生活。而且現在人總是能突破自己的道德底線,比如自己賣吃的,自己不吃,肯定有問題,地溝油照樣隨處可見,說白了,都是為了利。我想不為錢而工作,為理想,為實現人生價值,唉,知易行難啊。
有些人也會借用職業的名義來逃避愛情和社會問題。比如說,在我們所處的時代中,很多人就是用工作忙碌為借口來逃避愛情或婚姻問題的。一個對工作深感興趣甚至到了工作狂境界的男人或許會這樣認為:“我的工作那么忙,哪里還有時間顧慮到家庭啊,所以,如果婚姻出了問題,壓根就不能把責任怪在我頭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神經病也在想方設法地逃避愛情和社會問題。他們要么是通過不正當的手段來接近異性,要么就是回避異性,絕不靠近。他們對其他的人并不感興趣,因此身邊也缺少朋友。他們會把幾乎所有的精力都固執地放在自己的工作上。白天腦子里是工作,到了晚上還在思考工作上的事。他們的狀態一直是緊張焦慮的,這樣的結果是引發了一些神經性疾病,比如胃潰瘍。之后,他們就多了一個理由,可以拿胃病作為借口來更徹底地逃避愛情和社會問題。還有一些人在職業方面缺少必要的堅持精神,他們頻繁地跳槽,認為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找到更合適自己的位置。結果,他們總是飄忽不定,最終什么也做不成。P677
現在人以工作為借口來逃避愛情和社會問題,壓力大,經常加班,沒時間,都是這些借口,搞的好像除了工作,啥也沒有。沒有興趣愛好,沒有朋友及愛情,沒有理想,有一個流行詞叫“空巢青年”,就是年輕人孤身一人,沒親戚,沒朋友,在大城市里生活,我們內心是多么的孤獨,過的本末倒置,其實最重要的是好好生活,快快樂樂,多陪陪家人、朋友。唉,難啊!社會怎么變成了這般模樣!
2018.9.13
作者認為,找工作要根據自己的愛好興趣,不能為了工作而工作,我同意。但現在人是為了錢而工作,我們的理想呢?難道真的不值一提嗎?
如果你不微笑,人們便會認為你沒有“悅人的人格”——如果你想事業成功(無論你是侍應生,是推銷員,還是醫生)你必須具有“悅人的人格”。
弗洛姆P688
第一次聽到“悅人的人格”,對我很有啟發,以前認為做好自己就行,取悅他人屬于拍馬屁,但為什么有些人很有人格魅力呢?聊過一次就印象深刻,而且周圍很多朋友呢?因為他有“悅人的人格”,我得多多培養這方面的能力。
附錄一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年譜
1932年62歲
被長島醫學院(Long lsland College of Medicine)任命為醫學心理學客座教授。出版了《自卑與超越》一書,該書原名為:《生命對你意味著什么》(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P801
全書讀完,很有啟發性,從生活的意義,到家庭、學校、職業、朋友、婚姻等等,包含很全面,還講到了犯罪,我認為屬于“病態心理”。研究心理學,從兒童開始研究最具代表性,說明心理是一以貫之的,成人的心理問題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慢慢積累的,要追本溯源。自卑了如何超越,我在書中沒找到答案,可能讀的不夠細,需要再讀。書中經常提到“優越感”,是一種自卑的表現,提到最多的是“合作”,與人合作,能解決很多心理問題,我們是社會性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