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來,讀書這個事要分四個階段:選書——買書——讀書——做讀書筆記,但很多人的心思卻只放在買書上,比價來比價去,一有大促銷就買買買,還沒等讀多少,又買了一波,真可謂“買書如山倒,看書如抽絲”。
為什么看書的動力不足?我認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從一開始就花錯了心思:
輕易地根據排行榜,或者什么“紐約時報評選的10大好書”來買,研究優惠券的時間甚至都比選書的時間要多……買來的書,除了落灰,別無它用。選書都選不好,還談什么讀書?
我根據自己兩年來的選書經驗,總結出了一個6步選書的方法論,你可以作為參考。
首先,所有的選書問題都應當從自己出發,而不是從書單和排行榜出發,也就是第一步。
①確定需求
1、當下最需要的
我畢業準備做互聯網運營,但大學學的是機械,那怎么辦呢?買書學啊,我幾乎把市面上所有運營相關的書都買來了,比如《從零開始做運營》《運營之光》《進化式運營》等等,當然還包括一些互聯網商業的書籍。未來靠這個吃飯,這類知識對我來說就是當下最需要的。
再比如,如果你有嚴重的拖延癥,就可以買一些時間管理,或者心理學的書。
2、可能有需要的:
弄懂一些其他學科,比如各種心理學和傳播學知識,對做運營工作也有幫助,這對我來說就是可能需要的書籍。
我還可以對照自己已有的知識體系,缺失了哪個部分?這部分就成了我選書的對象。
如果不確定對自己的興趣在哪,可以先買某個領域的入門或科普書,即使不感興趣,為了找到一個愿意深入的領域,試錯不僅值得,也是必須的。
②確定渠道
1、豆瓣
同類推薦:比如當我搜《心智探奇》這本書,豆瓣就會為我推薦很多本:
豆列:即某人把他認為的好書收集到一起,比如劉未鵬的豆列。
2、他人推薦
簡書:你可以關注簡書的「書單」專題。
知乎:你可以關注知乎的「書籍推薦」話題。
公眾號:你可以關注一些優質的讀書類公眾號。
朋友推薦:你可以加入讀書群,結識愛讀書的朋友。
牛人在讀什么:跟對一個牛人,關注他的公眾號、微博、豆瓣等等,看看他正在讀什么書、讀過哪些、又推薦過哪些?比如我正在跟的陽志平老師,他的博客(百度即可搜到)和豆瓣都推薦過很多。
③篩選
一切書單都只是參考,決定讀之前,最好經過兩道篩選。
1、內部篩選機制:
首先確定需求,甭管推薦書的人、機構有多牛多權威,而是先判斷這本書是否符合我的需求?不符合,那就PASS。判斷方法是,到豆瓣上研究下這本書的簡介、目錄和書評,看和需求的契合度怎么樣。
2、外部篩選機制:
符合需求還不夠,書的質量不過關,那也PASS掉。
最好用的還是豆瓣的評分+短評+書評。
當然,好評和差評也只是參考,一方面因為人的喜好不同,另一方面,有的人喜歡無腦黑或者無腦捧,就導致一些暢銷書的評分虛高,好書的評分反而低了,不過總體上評價還是比較準確的。
④加入想讀清單
把所有你認為可能有用的書,列到一個清單里去,建議用電腦軟件(比如印象筆記)來記。
注意啊,這不是購書清單,收集起來只是為了備忘,有需要了再從清單里找。隨著知識水平的提高,對很多書不再感冒了,清單也得定期清理才行。
⑤買
對于有需求的書,買得果斷點,即使學生黨,也不要在各種優惠券、價格上研究過久,省下的是你的時間。
⑥持續買+持續學
我總結了一個公式:
選書能力=對書籍質量的甄別能力+對自己需求的把握能力
為什么要「持續買,持續學」呢?因為:
不選不買,對書籍質量的甄別能力永遠不可能提升;不學習,意味著思想需求不再變化,選的書永遠都是一個層次。
當然,大量的試錯也是必須的。像我,大學兩年買了四百多本書,不打算讀的書占了將近一半!我也不覺得浪費,這些試錯成本是必須的。
一些書因為本身質量差,不會去讀了。還有些書,盡管質量還可以,但因為持續學習,需求發生很大變化,原來買的許多書不符現在的需求,也不會再去讀了。
選得多了,選書能力自然就提升,很樸素的道理。用一張圖來表達本文就是:
讀書這件事吧,初期需求不明確很正常,因為需求是會成長的,但這里的「成長」一定是以持續學習為基礎。
即使看完本文,你的選書能力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從需求不明確成長到完全清楚自己的需求,期間必然也有大量試錯,只不過方向對了,試錯也會更有效率。
希望本文能幫到你~
書單的話,我之前就推薦過兩次,當然也僅是參考:
我是靳小凡,一名愛讀書的大四工科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