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的天陰沉沉的,居家蹲守數日,閑來無事,隨手翻看著電腦,想借機整理整理電腦里的東西。
手底下忙碌著,忽然就想到了一個問題:“東西”是什么?字面上看東西二字是指方位,可還有南北呢。為什么我整理的是東西,不是南北呢?
這個問題讓我自己也感覺好笑,百無聊賴竟讓人生出了小兒才有的好奇,但確實怎么也想不明白。于是停下手里的活去求助度娘。
度娘博學,真給出了答案,“東西”除有方位之意,還泛指各種具體或抽象的人、事、物。關于為什么叫“東西”,說法不一,流傳較廣的有以下兩種。
一種是來自南宋理學大家朱熹的典故。話說朱熹有個叫盛溫和的好友,此人亦是博學多才。一天盛手中拿著一個竹籃子,朱熹問他:“你去哪里?”盛回答說:“我要去買點東西。”朱熹好奇心起,道:“你說買東西,為什么不說買南北呢?”
盛溫和說:“東方屬木,西方屬金,南方屬火,北方屬水,中間屬土。我的籃子是竹做的,盛火會燒掉,裝水會漏光,只能裝木和金,更不會盛土,所以只能買東西,不能買南北。”
道家把宇宙萬物歸屬到水火木金土五個項目中,稱之為五行。顯然五行中能裝進籃子里買回家的只能是木金兩類,按五行與方位的對應關系,就是東西了。朱熹恍然說:“原來是這樣!”
另一種說法源自唐代。唐都長安是個國際性的大都市,鼎盛時期常住人口185萬,流動人口51萬,在長安的留學生達3萬多。城內有條朱雀大街,縱貫南北,把長安城分成了東西對稱的兩部分,東、西兩部各有一個商業區,稱為東市和西市。
東市主要服務達官顯貴,商品以奢侈品為主。西市主要服務于平民百姓,也是唐人與外國商人進行商品交易的場所,集中了大量的國外來的客商,熱鬧非凡,是絲綢之路的起點。唐人把到東、西市買物品稱為“買東”或“買西”,由此便產生了“東西”一詞。
原來如此,文化真是無處不在啊,就連我們時時說、處處見的“東西”都有這么深的文化淵源,不妨借這長假補補文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