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關于入職
我在公務員省考筆試后一個月查到了成績,再過20天左右開始面試,面試后20天準備體檢,體檢后10天政審,從3月初著手準備,一直到7月末塵埃落定,這場考試跨越了小半年的時間。單位是不允許我喘口氣的,在政審后馬上被通知入職。
上半年準備考試和畢業已覺精疲力盡,我曾經計劃著進行一次畢業旅行,但是因為被催促上班而夭折。我依然記得政審時單位政治處主任說的話,“是工作重要還是興趣重要?你要以工作單位為主......另外,我要講清楚,在報到證下來前你們是沒有工資的,來這里是為了適應工作環境......不要覺得在這個部門就不能干另外部門的活,不要覺得周末加班是占用自己的時間,領導讓你工作是給你施展才能的機會......”這使當時的我對即將工作的地方充滿畏懼感,卻并不知道自己會失望到如此地步。
被領導打過預防針后,我們這一批新來的公務員度過了5個月沒有工資的日子,直到12月初報到證下來,單位開始辦理工資手續。但是直到現在,手續依然沒有辦完,始終沒有見到工資的影子。我的親人們一直以為我開始掙錢,卻不知道自己工作7個月后仍是在靠父母救濟。
除開錢的事情,從學生到職工的轉變使我感到了撕裂的痛感。當我被拎到辦公桌前時我開始無比懷念曾經的校園時光。適應工作內容是需要快節奏的,因為一個單位機器運轉環環相扣,在哪里都不得卡殼。沒有人會因為我是新來人員而留給我學習的時間,所以自己必須以最快的速度了解所有的工作內容,以便可以按部就班地將工作傳遞下去。
在單位里新人永遠要做最多的工作,而老員工只要坐在那里接個電話就夠了。有時候要加班到晚上12點,有時候要蹲在復印機前等著印近千份資料,有時候要去各個部門幫其他領導工作,有時候被吩咐諸多活計,忙得自己如同千手觀音。“我派個小孩兒去干。”這是我被吩咐工作前經常聽到的一句話。最最最痛心的是做恁多工作居然沒有工資,這又繞回到錢的事情上了。
寫這么多并非是出于抱怨,因為工資總會有的,繼續熬下去的話工作量總會相對少的。只是我已經覺察到自己的不適合和不適應,以前一直覺得基層就是和百姓打交道,和記者一個樣子——曾經參于記者實習時自己每天都是打了雞血一般激情四射地努力采訪。但來到基層后發現所謂的基層是脫離群眾的,所有的措施都化成了材料上的口號,我在日復一日地寫材料中始終如一地被要求使用“保障了社會的和諧和人民群眾的幸福”、“貼近了群眾,維護了社會穩定”、“得到了人民群眾的一致好評”等等句子,卻并不知道這種“社會效果”是經過怎樣的調研采訪得來。
這一年單位因為提出了某個工作理念而獲得省里的創新成果獎,但是單位里沒有人知道那個理念究竟具體指什么,甚至為此撰寫論文的主任也一知半解。可以說單位為追求創新而聚集幾個人絞盡腦汁想的“亮”點似乎同實際工作是脫鉤的。
我知道單位里永遠有三種人,一種人拼命工作,等待升遷的機會;一種人熱愛工作,擁有使命感和責任感;另一種人則是消極懈怠,日復一日熬時間。對我來說,自己對于官場并無興趣,也并不熱愛法律,久而久之將會變成第三種人。我能想象這樣的日子會怎樣進行下去:我將會在一兩年后找一個相配工作的人結婚,然后生子,全心全意地照顧孩子,和同事分享購物經、育兒經和肥皂劇,開始應付工作,開始變老,開始和男同事打情罵俏,開始生病,開始關心孩子的婚事,開始準備退休......這種“穩定”工作將會使我失去一切危機感和年輕的感覺。
也許十年后我會覺得這是平淡的幸福,但這并不是現在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