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翡翠的產地,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一定是緬甸,作為寶石級翡翠的唯一產地,全球95%的商用翡翠都出產于此。其實除了緬甸以外,世界上還有許多地方也出產翡翠,如危地馬拉、日本、美國、哈薩克斯坦、俄羅斯、墨西哥等等,但這些國家所產翡翠的品質同緬甸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為什么只有緬甸的翡翠能達到寶石級呢?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下。
我們都知道,翡翠是以硬玉礦物為主的多礦物質集合體,其主要成分是硬玉,次要成分是鈉鉻輝石和鈉鈣質輝石,另外還可能含有角閃石、長石、鉻鐵礦、褐鐵礦等物質。由于翡翠的形成年代大約在6000萬年前,時間過于久遠,加之其形成環境特別復雜,所以關于翡翠的成因一直都是眾說紛紜,始終沒有一個統一的結論。
但是經過科學家多年的仿真實驗,再結合全球翡翠產地的實際情況,即世界上凡是有翡翠礦床散布的區域,均是地殼運動較激烈地帶,人們普遍認為翡翠是在大陸板塊碰撞產生的高壓力和低溫作用下,鈉長石先形成變質程度較低的藍閃石片巖,再進一步變質成硬玉而形成的。這種理論認為優質的翡翠原生礦不但經歷成巖與成玉階段,甚至還要經歷成玉后期次生改造的第三個階段。
在翡翠形成的初期,鈉長石在強烈的地殼運動作用下,經過漫長的變質作用,會首先形成晶體顆粒粗大、結構疏松的硬玉巖,這就是翡翠形成的成巖期。如果這些硬玉巖再次經受較強烈的地殼運動,就會在定向壓扭性應力以及壓熔作用的影響下重新結晶,進一步形成晶體顆粒更小、結構更緊密的翡翠原生礦石,這就是翡翠形成的成玉期。由于硬玉巖經受的動力地質作用的強弱程度是不一樣的,其經受的動力地質作用越強烈,形成翡翠的種質就越好,反之就越差,所以此時形成的翡翠在種質上就會出現優劣之分。而緬甸的翡翠礦區恰好處于大陸板塊運動特別劇烈的區域,其經受的動力地質作用特別強烈,這也是緬甸所產翡翠的品質要明顯好于其他產區的主要原因。
如果在翡翠形成后,其原石長期暴露于地表,在風化作用下剝蝕、脫落,再經水流的遠距離搬運,在各種表生作用下,如水解反應、化學風化、水巖反應等等,其品質就會進一步提高,同時會形成原石各種各樣的皮殼,這也是翡翠的次生改造階段。我們要知道,世界上大多數產地的翡翠原生礦是沒有經過次生改造的,或者因為地理環境等原因,經受次生改造的效果并不好。而緬甸則不同,它屬于亞熱帶地區,氣候溫暖潮濕、雨量充沛,特別有利于翡翠的次生改造,這也是緬甸翡翠品質好于世界其他地區的次要原因。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要想形成品質優良的翡翠,需要滿足許多苛刻的條件,而緬甸的翡翠產區恰好都具備了,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緬甸會成為全世界唯一寶石級翡翠的產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