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僧乃指著他大笑,口內念了四句言詞道:慣養嬌生笑你癡,菱花空對雪澌澌。好防佳節元宵后,便是煙消火滅時。士隱聽得明白,心下猶豫,意欲問他們來歷。為什么甄士隱有欲問的想法呢?
我國明清小說不同于西方小說,第一章往往有引子,提綱挈領的作用。第一章好比宏觀布局,里面出現的人物,不一定是主人公,但是往往最為關鍵,或者是線索性人物。在最后一章也有呼應。
這是中國人最愛的對仗工整的體現。所以說,甄士隱和賈雨村,一真一假,一正一邪,可以說都是線索性人物。言歸正傳,分析題目場景,正好是甄大夢初醒時候,在夢里初現太虛幻境,一僧一道陸續登場。然后他遇到了說這四句詩的僧人。結合書對甄的描述,甄士隱稟性恬淡,不以功名為念,每 日只以觀花修竹, 酌酒吟詩為樂,倒是神仙一流人品。可以分析出,甄對詩詞功底是有一定造詣的。當他睡個覺,做了夢,忘記大半。還記住大半。聽到了這個詩,慣養嬌生笑你癡,菱花空對雪澌澌。好防佳節元宵后,便是煙消火滅時。從字面意思看,他聽明白的是詩歌字面意思。也就是說嬌身冠養說的是自家女兒,元宵佳節有事情要防備,但是心下猶豫,問他的來歷。猶豫的原因有三點。欲言又止的原因往往有三點:
第一:關心則亂
人們在說八卦新聞的時候,往往口若懸河,但是要打聽關心的事情,有關于切身利益的事情,往往很謹慎,用詞都很精確,甚至吞吞吐吐。為什莫呢?關心則亂。越是關心自己女兒的安危,越是心里有話說不出口。這是天下父母心的正常反應。
第二:身份限制
甄是什么人物,神仙一樣的風流人物。和一個初次見面,瘋瘋癲癲的人討教詩歌,肯定有違他的身份,他猶豫也是一個有些身份的人的正常反應。況且,在這之前還有這樣的描寫 那僧則癩頭跣腳,那道則跛足蓬頭,瘋瘋癲癲,揮霍談笑而至.及至 到了他門前,看見士隱抱著英蓮,那僧便大哭起來,又向士隱道:"施主,你把這有命無 運, 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懷內作甚?"士隱聽了,知是瘋話,也不去睬他。用現在的話說,甄和他們根本就不是一個層次的人。開寶馬的和路邊搶自己孩子的人搭訕。所以說,甄一定會猶豫。
第三點:應該是心理學方面。
通常情況,人們只樂意相信自己關心的話,對自己不可以相信的話,不樂意相信,就算是對的,聽了,也不相信。僧人說的話里,有一定的禍事暗語在里頭,一般人聽了,應激反應都會腦袋一木,難以置信。甄也一樣,所以他才會有聽得明白,卻猶豫出口發問的舉止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