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哪個女孩可以拒絕簡·奧斯汀。這是我看到過的一句話,形容得非常的貼切,的確,對于這樣一個才貌雙全,敢愛敢恨的奇女子,我想應該沒有人會不喜歡吧。
接觸簡·奧斯汀的第一本書,是《傲慢與偏見》,在初中,這無疑也是簡的最出名的作品。接觸簡·奧斯汀的第二本書,是《理智與情感》,在高中,初嘗感性與理性的較真。接觸《Becoming Jane》,卻是在今天,這部影片讓我驚訝于自己,我是如何能在不了解作者的前提下看完她的作品的?
《Becoming Jane》由我非常喜歡的演員安妮·海瑟薇扮演,電影中她表演的很到位,異常細膩的手法,為我們還原了一個美麗、聰慧、熱情、能用文字點亮世界的簡·奧斯汀,一個讓人著迷的簡·奧斯汀。在此之前,我不知道,原來,簡·奧斯汀畢生共六部小說傳世,原來她曾有一段美麗的愛情,原來她后來終身未嫁,原來她是被譽為“可與莎士比亞平起平坐”的作家。
這個世界有太多太多的事情是我不知道的,如果不是因為看了這部電影,或許我將失去一次了解這位作家的機會。總之,在看完這部電影后,我有種很強烈的想提筆寫點什么的沖動,就算是零零散散的記錄也好,總也有一吐為快的輕松。
首先,我想講講簡的愛情。在她生活的那個時期,愛情,幾乎以金錢地位為基礎,英國當時變態的財產傳男不傳女的法律,迫使女性只能嫁給有錢人,才能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并且還能救濟整個家庭。然而在marry for love or for money的問題上,簡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前者,她拒絕了家世顯赫的衛斯禮的求婚,選擇牽手聰明,博覽群書,與她有著共同興趣愛好的湯姆。他們甚至在爭取不到親人同意婚姻后,決定不顧一切私奔。然而終究在看到湯姆的家書后,簡放棄了,她不能讓他背棄他的家人,簡說“如果這段愛情會摧毀你,我寧愿不要。”當時的她,做出了多么勇敢而艱難的選擇。
第二點,我想談的是,簡的筆,自始至終,簡·奧斯汀都沒有放棄過她的筆。在她失去了愛情之后,她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文學創作中去了,終身未嫁。這也成就了后來的她,成就了我們所熟知的《傲慢與偏見》、《理智與情感》、《曼斯菲爾德花園》、《愛瑪》。而這個,正是我看這部電影最大的震撼點。愛情是美好的,也是深刻的,沒有經歷過這種深刻情感的作家,是寫不出深刻的作品的。但是,我們的人生,總有許多事情無法按我們所期盼的軌跡走,或許遺憾原本就是人生的真諦。不論如何,我們總該還有些東西,是能夠永遠支撐我們走下去,是我們絕不能放棄的,就像簡·奧斯汀手中的筆。
簡的作品都是happy ending,她仍相信美好的愛情。瑪麗安大病初愈后對布蘭登上校說的那聲意味深長的“謝謝”,歷經愛的背叛,她終于成長,終于明白;結尾愛德華告訴艾琳娜“我并沒有結婚”時,艾琳娜的失聲慟哭,那份隱忍的愛,直到最后一刻,才爆發。伊麗莎白問達西“為什么你來我家的時候都不大和我說話?”達西回答說“如果愛你愛的少點,話就會多一點了。”她的作品里每個角色都是那么有生命力,每個鏡頭都能觸動我們的心靈。
簡·奧斯汀的一生,其實也沒什么波瀾壯闊,她幾乎沒有離開過她所生活的那個鄉村小鎮,她的作品也總是圍繞著那些小鎮上的人,但她就是成功了,因為她是簡·奧斯汀。
成為簡·奧斯汀,在經歷現實的一切失望和遺憾后,還能寬容的理解了它們,找到內心的平靜。
成為簡·奧斯汀,即便是承受終身寂寞,仍堅持在自己夢想的道路上,一路播種,一路開花。
成為簡·奧斯汀,認真面對生活,努力充實自己,戀愛時,轟轟烈烈,收尾時,干脆利落。
成為簡·奧斯汀,永遠不放棄寫作與閱讀,生命只有一次,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多年以后,湯姆成為了蘇格蘭的最高法官,簡成為了著名的女性小說家。湯姆給自己的女兒取名叫簡,他們仍是彼此心底最深刻的烙印,曾經相愛,從未忘記。簡破例為湯姆的女兒朗誦自己的作品,眾人鼓掌,簡輕輕抬頭,看見湯姆仍然像當年那樣深深地凝視她,唇角揚起一抹欣慰而傷感的微笑。兩個人的人生,從當年分手的那刻起,已經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