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有沒有歌迷也會覺得,自從《可惜不是你》之后,曹軒賓像是被這個標簽釘死了一樣,明明還有其他好的創作在不斷生產問世,卻總有人拿《可惜不是你》來試圖拉近他與更多路人甲的距離。聽音樂,明明有感就夠了,做音樂,也是有心就夠了。
? ? ? ? 在全新EP《Losing You》面世之前,我的前同事在采訪他時,他說,“走紅是一個結果,但不紅是一個過程,不能因為最終要死,人就不活了。”很短的一句話,卻已是曹軒賓想透徹了事業生涯、只求“專注眼前事”的一次高濃度處世觀之提煉。盡管常有媒體拿曹軒賓不夠紅到發紫大做文章,但紅與不紅是衡量藝人的標準,好聽或不好聽才是對一個音樂人最直觀的評價,曹軒賓一直一直都把自己看做音樂人,而不是藝人,所以有時高產、有時低產,只要音樂的靈感來了,感覺對了,全然拿作品講話,卻無需以“曝光度”維持所謂的“紅”。
? ? ? ? ?聽歌的人,總是無情又難猜,一邊希望喜歡的音樂人可以專心地創作、演唱,一邊又希望他們像藝人一樣,時時看到他們的新聞;明明聽演唱會總會為慢歌淚流滿面,卻又總是第一時間愛上快歌,把慢歌發酵的時間忽視不見,這么看來,曹軒賓沒在“人氣”的道路上走太遠,多數是與他作品偏重“慢熱”不無關系:從他一舉創作成名的《可惜不是你》、到被全唱作人王力宏“破例”收錄在專輯中的《愛,因為在心中》,從他為蘇永康、古巨基、張杰這些兩岸三地的歌手創作曲目,到他發行自己的EP、專輯,那些適合一個人慢慢品味的曲目《當我不在你身邊》、《你不在北京》,都是曹軒賓在用心創作每一首流暢的旋律。即使大娛樂環境的腳步太匆匆,曹軒賓還是在以他慢熱的步伐寫歌、演唱、發片。求的是質量,不強求的是數量。
? ? ? ? 2016這張《Losing You》收錄了三首歌,唱的是同一個概念主題“失去”,而后被曹軒賓以音樂人視角的玩法,創作出了三種況味——“失去”往大了講,不過就是從有到無的過程,往細了講,失去時的痛苦、無助,失去后的頹唐,走出陰霾后的重生,都能被曹軒賓細膩的音樂敏感度調配出不同的味道。Pop版編曲之多層次,從鋼琴到弦樂到midi合成器的疊加,心痛感也在曹軒賓婉轉又帶有些許顆粒感的演唱中被鋪排開來;Acoustic版又像是一個人的獨白,不強求留不住的人事已非,也不再悲傷地從陣痛情緒中難以自拔,只是這樣,自說自話的,排解出失去的無奈,吉他的彈撥不徐不緩,營造了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兀自思考的冷靜;R & B版加入了Rap,不強調律動感,而是在低吟呢喃中,娓娓道來失去后的迷茫,副歌只采樣了pop版中“I don’t know why I’m losing you”一句,以維持原曲的神采,當歌后在中后段的節奏感逐漸燃起,失去后的重生感躍然于聽者耳邊,是新生、更是超脫。
? ? ? ? 曹軒賓對音樂的專注,不只是對外采訪時的表露,也是他掩飾不住的坦誠舉動。幾年前,我在一檔節目組的嘉賓室跟他做錄前溝通時,除了說出《可惜不是你》,還把對他創作過印象深刻的其他作品都告訴了他,《不遠》、《同手同腳》等,曹軒賓臉上的笑漸漸多了起來,話也多了起來,被人懂的滋味,應該就是那樣的。
? ? ? ? 功名利祿之心,想必誰人都有,只是會隨年齡的增減而逆向增益,但“熱愛”這件事,卻能在時間的作用力下,結出“認真”、“堅持”的果實,《Losing You》聽得出曹軒賓對音樂的認真,也聽得出他情感上的充沛,這一首不為誰而做的歌,這一張貫徹高品質內容的EP,即使不必劍指商業市場,情感與技術的高度也已足夠催出聽者的思緒萬千了,音樂的魔力有時并非奏效,只是要看奏樂者把音樂擺在第幾位,至少在曹軒賓的心中,No.1的摯愛仍是音樂,那便不必像看待面面俱到的藝人一樣看待曹軒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