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年5:聽說你又在相親

一個朋友發來消息說:我又要去相親了。

作為一個生活在十八線的小縣城的我,每到春節前后,會聽到特別多這樣的話語。我身邊很多朋友都在相親。作為90后,身邊的朋友大多數也是90后。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作為年輕人,我們一年到頭在大城市生活,工作。春節短短的假期回到故鄉,和一個陌生人相親。迅速的確立關系,定下來。然后,春節之后,在各種回到原來的城市,或者兩人一起去到一個城市。到下一年回到故鄉結婚,生子。

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問過身邊很多已婚,或者在相親的朋友,愿意相親嗎?真的想結婚嗎?

男性的普遍回答:

當然不想,但是沒有辦法,家里逼著,說老大不小了,現在結婚生孩子,趁著父母年輕,還能幫助帶孩子。

當然不想,但是父母年齡大了,我如果不成家,他們不放心。

趁著父母年輕,結婚的彩禮錢,買車買房壓力也不會特別大。

不結婚,父母不讓我外出。

女性的回答:

家里人說女孩子一個人拼太辛苦,嫁人安安穩穩的多好。

家里人說:女孩子不能嫁太遠,在家里相親,知根知底,就是以后有什么事情了,回娘家也方便。

曾經一個朋友說了一件讓我驚訝到驚悚的事情,至今記憶猶新。她說:我爸讓我妹妹在家相親,就想讓她快點結婚。說是結過婚之后,任務就完成了。甚至都說出了,哪怕你結婚之后再離呢,那時我也不管你。但是,前提你必須先結婚。

這是一個我至今可以理解但不能接受的現象。中國自古以來的家庭觀念,讓父母對孩子的成家立業有責任,而且覺得孩子只有成家立業之后才是一個成人。即使到現在,父母仍然會為孩子的結婚生子進行規劃。所以,這就形成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父母一輩子為了孩子生活各種操心,規劃,為孩子活。孩子有了孩子再延續這種思想。如此的循環往來。

在舊社會由于交通不便,可能一個人一輩子的生活圈就是方圓幾十里。所以,父母與孩子的生活圈,價值觀的變化并不是特別大。如今,普遍情況是孩子的受教育程度比自己的父母高。彼此之間的價值觀及生活圈也相去甚遠。在這種情況下,父母為孩子規劃的人生真的適用嗎?

我的一個女性朋友。大學時有一個同班同學戀人。兩人準備畢業之后結婚。但是,家里人知道之后,死活不同意,說不能把女兒嫁太遠。母親甚至以死相逼,說她不孝,辛辛苦苦的把她送入大學,結果她現在這么不聽話。最后,她只好分手,回到家鄉相親,嫁到鄰鄉。至于現在過得如何,我沒有了解過。

另一個男性朋友。大學畢業之后,父母找各種關系為他在當地找一個工作。回到工作時,為他安排相親。有次聊天時,他說:以前我以為我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去遠方流浪。但是當一個“孝”字壓下來時,我發現我只能妥協。

幾年前,有次和父親聊天,他也說過類似的話語:你為什么還不戀愛。等你結過婚之后,我和你媽的任務就算完成了,到時候,我們就可以過自己的生活了。印象中,那次我和父親有激烈的爭吵。當時,大概我的語言是:每個人有每個人的人生。誰也別為誰活。每個人活好自己的就好。別打著你為我付出,為了我不能做其他的事情,過自己的人生的的旗號,來讓我按照你們的人生來活。

當然,那時的我因為剛開始學心理學,剛開始成長。言語之間充滿了利箭,一言不合就有最鋒利的語言懟人。其實,站在今天的我可以理解,那是的我是很怕不能過自己想過的生活。我怕早早的對這個世界妥協,因為其實心底并沒有足夠的勇氣面對生活。所以用鋒利的言語偽裝自己。當然,今天我則可以很平靜的和父親,我理解你是我好,愛我。但是我還是想按照自己要過的生活來過。但,無論我是按照那種生活過,我永遠愛你們。

如今,我看著兒時的朋友一個個進入婚姻,變的為柴米油鹽,家長里短煩惱時,很慶幸如今自己的選擇。當然,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或許,她們樂在其中也說不定。猶如她們覺得我如今漂泊無依一樣。就像剛剛看到的一句話:對一個成年人最大的尊重,是相信他能選好自己想要的生活,過好自己選擇的人生,承擔自己選擇的代價。

祝福。

ps:我希望有天你告訴我:我要結婚了,因為愛情。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