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開始某件事情,必定遇到一些困難。很多人想過“這樣的時候我怎么辦”“為什么不順利”
我們遇到的困難越大,越想放棄,覺得“反正我做不到”“這么麻煩…放棄吧”等等。結果一點也沒有變化,比以前一樣。
當然我們不喜歡煩惱和麻煩。但是煩惱是一種障礙。我們克服這個障礙的時候,能學到的確實很多。這樣我們會積累一些經驗。才能夠培養自信。
所以我鼓勵你們不要放棄,一定有解決的方法。
今天我有兩個建議。這個兩個建議,可能在你們快放棄的時候好用。
第一個是我也受到影響的一句話,“你們希望人怎樣對待你們,你么也要怎樣待人”
我看到一本書叫成功哲學的,里面寫著這句話。后來知道這句話來自圣經路加福音6章27-36里的話。
這個“黃金律”很有名,很多教育書,哲學書和經營書引用這個黃金律。
也許你覺得“我很想幫助孩子,為他做很多事情,卻都做不到,為什么呢?”
那時候請你想一想這句話“如果你是孩子,希望父母怎樣對待你”,這樣問問自己吧。
我也有時會問問自己。除了煩惱的時候以外,稱贊的時候和責備的時候,先想一想“我的話,希望父母怎么說”
然后按照“我的話希望父母這樣做”,行動。
我說過的“通過玩兒學習”“通過失敗學習”“在學校里好好學習,那么不用去輔導班”“你多多失敗,我幫你處理”
這些話是因為我想一想“你們希望人怎樣對待你們,你么也要怎樣待人”這句話,才想出來的。
也常常想“如果我是我自己的孩子的話,希望我是怎樣的人”。所以我喜歡自己。
因為我的理想就是如果我是孩子的話希望爸爸是個怎樣的人。
“你們希望人怎樣對待你們,你么也要怎樣待人”意思是“你們不希望人怎樣對待你們,你們也不要怎樣待人”
我不喜歡被說嘮嘮叨叨的話,申斥,每次提到我的過去的失敗,也不喜歡很長時間一直教訓的人,有男尊女卑的想法的人,經常跟別人比較,蔑視別人,太自卑的人,有偏見的人等等。
我不喜歡被別人這樣對待,不想被說這種內容。
我不希望人這樣對待我,所以我也努力不要這樣對待別人。
其實做起來這個很難,經常失敗。我也不是完美的人。
但是那個時候就想一想“你們希望人怎樣對待你們,你么也要怎樣待人”,然后反省自己。
這句話可以應用在其他方面,比如說人際關系方面。
比如說我們想“如果我的話,別人向我怎么說,我就有力氣呢?”就可以明白“我怎么做,可以讓別人主動行動”
你自己應用很多方面吧
另一個建議是我經常說的話,就是“在我們周圍發生的事,都是好的而需要的”
這句話也看一本書(sheldrake有關的)的時候想出來的。
sheldrake的想法是,發生某一件事情,那里就有一定的環境,容易發生類似的事情和結果。
簡單來說幸運的人的周圍繼續發生幸運的事情,反而不幸的人的周圍繼續發生不幸的事情。
我們遇到不幸的事情就覺得“為什么只有我遇到這么不好的事情”“是不是上帝懲罰我?”“要不要去神社舉行的驅邪?”等等。
比如說我們騎著自行車去超市的時候遇到交通事故,骨折,要住醫院了。
那個時候有兩個想法,一個是‘糟糕啊!我為什么這么不幸’,另一個是“只有骨折就好了,我還活著”
發生某件事情,我們覺得“太幸運!”“成功了!”活著“太不幸!”“失敗了!”。前者的想法跟快樂有關系,后者的想法跟悲傷有關系。
但是這個兩個想法的差別就在想法的差別,只有想法不一樣,發生的事情是一樣的。
發生的事情一樣,卻我們的反應不一樣。對,快樂跟悲傷時表里一致的。幸福旁邊有不幸
日語古諺有一句話,因禍為福,譬若糾纏,意思是幸和不幸好像編著繩子一樣,幸得旁邊有不幸,不幸的旁邊有幸。
所以在我的周圍發生好的事情,我很高興,發生不好的事情的時候,我覺得“如果更糟糕,不行。不過到這個程度還行,我還是有幸運吧”
然后想一想發生的這個事情是“因為我需要才發生的”“我克服這個事情了,我會人高一格”“這個經驗以后會幫助我”“在將來的角度來看,都是我需要的。”
我再說一遍,“你們希望人怎樣對待你們,你么也要怎樣待人”
我每次想在我的周圍發生的事情都是我需要的,都是好的,會幫助我提高的。
我開始這么想之后,我的周圍發生只有好的事情了。到現在在我的周圍一直發生真正的幸運的事情。
sheldrake所說一樣,快樂的人的周圍有快樂,悲傷的人周圍有悲傷。你的周圍也有這樣的人嗎?
經常發生好的事情的人。他可能很開朗,很積極的人吧。
不幸的人生和幸運的人生。只有想法不一樣,他們的將來就不一樣。你想選擇哪個呢?都會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