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蔣介石深受前列腺疾病困擾。堅持了多年,無法忍受病痛,決定做手術徹底解決下半身問題。
他的私人醫生熊丸建議找榮民醫院的臺灣名醫。可宋美齡覺得美國醫生技術更高超,力薦美國醫生操刀。幾經輾轉,一名美國陸軍泌尿科醫生從沖繩飛臺。
來到臺北士林官邸后,或許是當局對醫生講得太多了,對醫生的待遇過于隆重,導致醫生心理壓力劇增。
手術臺上,面對“威名赫赫”的“總統”,這個黑人名醫亞歷山大。患得患失之間,越想不緊張,越是緊張。
在多部蔣介石的傳記中,作者都引用了蔣介石的醫師熊丸,在現場目擊的一幕:“他動手時,美國醫生的兩手顫抖不已。““十分不鎮靜,以致手在發抖”。
結果,給老蔣作的手術落下了后遺癥:尿失禁。
配圖
1962年,宋美齡經哥哥宋子文介紹,請另一名美國名醫再作手術,這次手術比第一次成功,但尿失禁未愈。
再有權勢的人,都逃不過生老病死。兩次手術后,尿失禁伴隨老蔣至死。
臺灣作家王豐寫的蔣介石傳記中,他說蔣介石,“長期擔任統帥,外表上也是軍人表率,但卻遇上尷尬不已的‘英雄暮年’:因前列腺肥大而排尿不暢;由于手術失敗而不得不尿袋傍身……”
為了避免這一后遺癥讓外人看見尷尬,晚年的他在每次開會時,都是最后一個離席,“會議結束后依舊端坐”。
可惡的疾病,對一個人最大的傷害不是身體,而是對幸福的吞噬,對生存意志的摧殘。
患此病后,蔣介石精神越來越差,種種衰老的跡象越來越多。每天早會后的精神訓話越來越短,后來干脆取消。各種場合的講話,也因為尿失禁越來越短,能不參加就不參加了。
這一令人尷尬的病情,讓宋美齡和蔣經國心碎不已,但無論如何,75歲的蔣介石不適合再做手術了。戎馬倥傯的他,就在這樣的折磨中走完了人生最后的1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