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七月的第一天 翻出一本1998年從舊書攤買來的書。
時間過了這么久,我的記憶已經模糊到我不確定我是否認真看過這本書,但是書保存的真好,很新。
我想我一定是看過的,因為有些公案我還記得,有些典故也在心里一直有印記。
這本書我十幾年前買回家的,當初以十幾歲的思維辛苦參讀不得其法。十幾年后,重拾舊書 ,人近而立之年 ,書中另一番新世界。
時隔近二十年,重新看這本書,我想會有新的收獲。畢竟自己的環境,思想,境遇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啊。
在豆瓣上看到一條評論,那個人說,喝雞湯我也是認名牌的。
相比現在很多暢銷書作家寫的什么哪些《從你的全世界路過》《乖摸摸頭》《愿有人陪你顛沛流離》這種雞湯,我覺得我還是喜歡叔本華,禪宗,南懷瑾這些更高級的雞湯。
就好比一個一直穿阿迪達斯耐克的消費者,突然接觸到了索康尼 鬼冢虎 始祖鳥 巴寶莉的那種感覺。
二
我看的書很雜,從新概念到《果殼中的宇宙》從叔本華到東野圭吾 從村上春樹回到余華。
我起碼看過500本書 1000部電影 1萬首歌。可我還是覺得我好匱乏,是那種好像什么都有,什么都不缺卻又什么都抓不住的那種感受。
比如我需要一些哲學思考,我能大段大段背誦尼采 蘇格拉底 叔本華甚至馬克思,
我需要一些邏輯思維我又能想起斯蒂芬金 東野圭吾 甚至毛利小五郎
我想要一些心靈安慰的時候腦子里會蹦出村上春樹 余華 周樹人 李宗吾 陳寅恪
可是即便如此 我還是好像什么都不懂,腦袋空空,什么都沒有。
三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以為王陽明應該是我的人生真諦了吧。
每天想著我也格物致知,雖然沒有格過竹子。
但我格過的東西太多了。打火機,自行車,龍舌蘭酒,毛筆,公仔。。。。。。太多太多的東西,在我面前呈現的時候,我會想,這就是我一直尋找的那個良知。
后來還有一段時間,走火入魔到整天夢到龍場悟道的場景,總想有個風雨交加的夜晚,被雷劈中,或者有什么東西能夠在耳邊叮的一下豁然開朗。
可喜的是,這些經歷我都或刻意或無意的感受過。
可悲的是,我依然還是我,還在追尋,并未有什么改變。也并沒有找到那個人生的終極奧義。
王圣人說過,要在事上練,別老在腦袋里空想。所以我就來種子計劃了,給自己定了一個七項目標百日的計劃。希望能夠在完成目標以后會有新的感悟。
四
不記得那位古人說過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在我二十五歲生意失敗幾乎破產的時候,我真的去走了萬里路。開車去了趟拉薩,大理,青海,新疆,甘肅,兜了大半個中國回來,那一趟足足跑了兩萬公里,卻依然沒有解決任何現實和心里的問題。矛盾依然存在,問題也并未解答。
關于這段兩萬多公里的環游全國,又是另外一個很長很長的故事了,今天談書,不談旅行就先按下不表。
所以啊,我說,行萬里路只是刷經驗,并不能真正解決思想認識上的局限。所以回來以后收拾完爛攤子,我又開始創業,以期望東山再起的那一天。
這么說來,像外求不得的良知,還得向內在求索。
所以,解決之道還在讀書,多多益善。
值得一提的是,那次漫長的旅行回來以后,我的看書風格有了點變化,以前總愛看《怎樣成功》《我的成功可以復制》《21天改變人生》《卡耐基》《高效能人士的六個習慣》這種洗腦書或者工具書
后來開始看一些民國的趣聞,古代的歷史(尤其愛看隋唐和晚唐的歷史),各種懸疑推理的書。
很久以前一次在先鋒書店有一個朋友對我說過,我應該多看些沒用的閑書,就像我應該多一些無用的時光用來浪費。
不要活的那么緊繃,不要急功近利,不要那么謹小慎微的每天處理人際關系。
后來我看過了《斷舍離》才明白,朋友說的那段話跟這種思想異曲同工。
二十五歲之后我就學會做減法了。
五
也許,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一本書能告訴你你要尋找的真諦,王圣人的那些良知也好,曾圣人的那些家訓也罷,甚至孔圣人的傳世語錄都不過是對癥下藥的藥引子,并非治療絕癥的高明醫術。
讀了那么多書,行了幾萬里路
我最想說的人生真諦卻只是一句歌詞,
唱出這首歌的人今年拿了諾貝爾文學獎。
他叫鮑勃迪倫,
那首歌就是 答案在風中飄。
The answer is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by leeps 七月上
201707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