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比較少接觸日本文化相關的東西,看日本的電影也是偶爾為之,用小清新換換腦子,也學習一下日本人認真的生活態度。
《植物圖鑒》是美少男和美少女的同居室友愛情故事,具備一切浪漫愛情的要素:女主生活工作各種不順,需要被愛情拯救,男主名流二代,離家出走,需要有人收留,一起生活的半年里,兩個人相互吸引,相互影響,并發展出愛情。然后重點來了,故事的跌宕起伏也在這里,男主突然失蹤,一年里杳無音信,忽然搖身一變成為成功人士出現在女主的身邊,兩人從此過上了幸福生活。。。。
一個你深愛的人,不告而別,杳無音信,這是為什么?
每個人的離開都有理由,電影里所謂的理由是要做更好的自己,去匹配愛自己的人,這是故事。而現實通常并非如此,我的一個女朋友,相親認識了一個大學教師,兩個人相處融洽,恩愛有加,我朋友也有意要托付終身,突然有一天,我朋友跟這位老師聯系的時候就變成了不回短信(當年還沒有微信),不接電話,莫名其妙不告而別。大概一周之后,我給人民教師打電話,詢問突然不聯系是為什么,他說:覺得兩個人不是特別合適,可能更適合做朋友而不是愛人。我說那也應該說清楚,不聯系算怎么回事,人民教師說:“我覺得不聯系就是最好的解釋,我不想傷害她。”我當時一口老血差點噴出來,但為了讓朋友能夠告別這段關系,我只能說,當面說清楚是對彼此的基本尊重,說清楚才是減小傷害的最好辦法。
還好,人民教師選擇了把這件事說清楚,可也有人就這樣消失了,我以前的同事,來北京后偶然跟以前的高中同學取得了聯系,當時貌似男生剛跟女朋友分手,兩人本來高中就是前后桌關系不錯,一來二往就互生情愫,男生周末都會主動找我同事出去逛街,吃飯,看電影,我們都覺得這是情侶之間做的事情,只是兩個人一直沒有挑明這層關系,有一次男生出差,然后就沒有然后了,像人民教師一樣消失了,后來我同事從以前的高中同學那輾轉聽說對方結婚了,結婚了。。。。
所以這才是不告而別,杳無音信的正確打開方式。他們不告而別是因為想要結束一段關系,他們不告而別是因為不想承擔分手的責任,他們不告而別是因為他們有了更好的選擇。。。。
一個你深愛的人,不告而別,杳無音信,有一天突然出現,又是為什么?
電影里突然出現的男主,取得事業的成功,再次出現在女主身邊,是想跟心愛的人一直幸福的生活下去。而現實生活中,通常情況下,不告而別的人在再次出現時并沒有什么翻天覆地的變化,不會變更有錢,不會變更成功,不會變更有責任,他們再次突然出現,更多是因為,他們在新的人那里遇到閉門羹,覺得還是前任好,或者因為,他們以為的自在單身沒人給做飯沒人給洗衣服,沒人照顧吃喝拉撒睡,還是有個人照顧比較好,所以他們回來了,這就樣突然的出現,就像他突然的消失一樣。
一個你深愛的人,不告而別,杳無音信,你都經歷了什么,有一天突然出現,你能選擇原諒嗎?
我想深愛的人突然離開,大家都會經歷電影中女主的痛苦,焦慮,麻木,對生活淡漠,這種無法言說的疼痛甚至比失戀還要痛苦很多,經歷過一段這種暗無天日的日子,且不說當初離開是為什么,回來又是為什么,試問,就自己經歷的這些苦痛,能說原諒就原諒嗎?
我從我自己的角度講,我很難做到輕易原諒。
為什么?
相愛的人,或者值得被愛的人,首先是有責任的人,有責任的人,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他做決定必然要為對方考慮,無論什么樣的事情,總要和對方商量,即便遠行,即便長期無法見面,說清楚,有希望的等待比絕望的幻想日子要好過的多。
這是個通訊發達的時代,沒有理由的不告而別我們完全可以解釋成另尋新歡,何必原諒。
所以,當我們真的遇到突然出現的某些人,還是多往壞的地方想想,想想他可能是原有的打算落空了,回想一下自己受的煎熬,把原諒留給時間或許是更好的選擇。
最近刷了《如果蝸牛有愛情》,因為聽說里邊的心理專家很厲害,看來不僅又要感慨,心理專家也是人,又給塑造成外星球的人,這會誤導大眾對心理學的認識的。
還有里邊消失了13年的趙瑯為什么沒有演一下他和家人重復的情感沖突呢。所謂的為了工作,給家人造成災難性的傷害,要原諒,需要什么樣的心理路程。。。。
總之呢,現實和電影、電視總是存在差距,現實生活中還是對不告而別多點介意吧。